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赴中投资沦为台流风险大 台商宜审慎评估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佳霏台北十七日电)海峡交流基金会与中国各地台商协会基于人道立场,多年来协助在中国落难的台商返回家乡。这些曾风光一时的台商不免慨叹,如果当初多作风险评估,了解当地投资环境与法令,也不会沦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成为政府的负担。

台商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理事长高为邦说,投资中国失利向海基会投诉的受害案件已超过一千两百件,向中国海协会、台办系统投诉的案件,更早超过了五千件,受害台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遭坑骗的状况,极有可能沦为“台流”。

高为邦提醒台商,要注意中国十二大投资陷阱,包括“不履行承诺、套牢台商”、“不履行合约、侵占台商权益”、“不遵守法律、掠夺台商资产”、“假合资、真诈财”、“假借据、真要钱”、“强取利益、不从囚禁”、“先囚禁,再掠夺”、“白道撑腰、黑道要胁”、“勾结银行贷款,债务套牢台商”、“银行掠夺台商存款”、“严惩不履约台商”,以及“假执法、真抢劫”。

观看“台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台商怀抱着梦想“钱进中国”,但在过度冒进及掉入各式各样陷阱后,蒙受失败命运,基于心理因素及现实压力,不敢、不想也不能回台,最终在孤立无援下沦落为“台流”。

从多数案例分析,最先台流多半集中在广东一带,东莞厚街甚至还有个“台商流浪村”,但现在,上海的台流人数恐怕更多。

这些台商部分是早期基于历史情感、亲情压力,看到中国有庞大商机,在未做好风险评估前,就大举拿钱冒进的台商,最后遭受亲戚、中国政府或国营事业联手坑骗、侵吞下,生意失败无颜返台,宁愿在中国流浪。

有些台商不甘心投资心血被侵占,到处上访投诉,不讨回公道誓不罢休;有些是帮台湾老板打拼的台干,被开除或被中国干部取代后,蛰伏中国,等待另一个不知道何时才会降临的工作机会。

有些是沉迷酒色、包二奶,散尽家产后,依靠三寸不烂之舌、招摇撞骗地在中国混饭吃;有些是智能不足的台湾人被人蛇集团以小利骗去中国办假结婚,利用完后因无证件而滞留中国。

上述态样中,当然还有为躲避台湾债务、在台犯罪后落跑到中国的台湾人;不过,这些遭台湾有关单位通缉的台流,属于两岸协缉循遣返模式回台的部分。

“台流”在中国的惨状,近年来逐渐被两岸政府正视处理。

这些台流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中国的社会保险,也不知道可去各地的社会福利救助站寻求救济,过的是宛如乞丐的生活。不但没有护照、台胞证,或是台胞证逾期被公安查到缴不出大笔罚款的悲惨绝境,他们还不一定愿意接受台商协会或海基会帮助返台。

海基会台商服务中心协助“台流”返台工作,每年约编列新台币三十万元,前一年协处返台的案例数,约为十五至二十人,主要是返台机票、零用金等必要费用。

海基会经贸服务处表示,大部分“台流”都积欠台胞证逾期罚款,海基会及台商协会不会代垫,但会透过管道帮忙说情,免除或减免大额罚款,并让台流签下借条后返台。

处理“台流”返台业务的人士说,台流不到山穷水尽,是不会找台商协会或海基会协助的,若找上海基会后,海基会会尽快通知家属,看家人愿不愿意帮忙接回。不过,多数案例是,家人多以被“台流”骗钱骗怕了、“台流”当年抛妻弃子为由拒绝。

海基会表示,既然“台流”仍为中华民国国民,站在人道的立场,海基会当然要伸出援手,尽管仍有遭赖账的情事发生,但协助绝非让这些“台流”予取予求,更不会让有限的资源被骗子利用。

台商在中国投资风险随着中国经贸环境变迁,风险快速升高,涵盖社会、法制、经济、经营四大层面,细项指标包括人身安全、查税刁难、反倾销报复、严重缺电等。

为了自身的权益,也避免成为政府的负担,台商赴中投资前,应该更审慎评估,避免重蹈投资失利的覆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