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技法大师篇

【水彩行家】John Mogford(1821~1885)的海岸风光

洪东标 示范/刘秀彩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海”一直是许多画家们衷情的题材,更不乏欣赏者,处在一个和英伦三岛一样,四面环海的台湾,“海”早已成为我们每一位国民美好情境的代名词了,也几乎所有的本国画家们,都有过画海的经验,尤有甚者,专以画“海”为志的画家亦有之!此次我们选取了一幅与海有关的作品为读者们做技法分析分享大家,John Mogford(1821-1885)的作品“西海岸风光”,海岸自然地型变化的多样性,的确强力吸引了画家的目光,山崖、岩石、沙滩、泻湖、渔人、小舟、鹤鸟…无一不是入画的好景致John Mogford以高超细腻的技法淋漓尽致的展现英国西海岸美丽风光。

Jonh Mogford,1821生于伦敦,后来娶了水彩画家F.Danby的女儿为妻,由于这份姻亲的关系,使得JohnMogford和水彩画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在政府设立的设计学校(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学过画,再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钻研,终于在45岁的盛年(1866)被选为新水彩协会的预备会员 (A.N.W.S)隔年(1867)由于表现杰出,普受肯定得以升任为E式会员(N.W.S),对一个水彩画家而言,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他一共展出了百多件的作品,件件精彩,今人赞佩。

本幅取材自英国较为偏僻的西海岸地区,强烈对比的意念是画面的主题,巨大的岩崖是恒久的,瞬间的幻影是翻腾滚动的云彩,代表死亡的船骸与充满生命力的鹊鸟,动荡喧哗不休的海涛,和安静祥和的沙滩……:在构图布局上处处用心,画面中激荡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调歌和赞叹。

使用色彩
(1)岱赭
(2)温莎蓝
(3)黄赭
(4)靛青
(5)岱赭
(6)凡岱克棕
(7)派克灰
(8)中国白
(9)绀青
(10)朱江


图一
在铅笔稿完成后,涂刷底色,宜淡淡的渲染,以温莎蓝,及少量的黄赭染天空,并保留部分的纸白为云彩的亮面,冬天枯黄的山崖顶部草地,及沙滩均由黄赭调入少许的凡岱克棕,渲染。


图一~一 岩崖
由于光源来自左方的天空,岩崖上明暗分明;用黄赭加一点岱赭由岩顶上之草地顺势染岩崖的亮面;再以温莎蓝染岩崖的暗面。


图一~二 海滩
海浪则以绀青调入少许温莎蓝,渲染底色,此时海浪与沙滩并无明显的分界。


图一~三 潟湖岸
用黄赭调入少许凡岱克棕染潟湖岸上的地面,留下许笔岱赭的笔触。


图二
逐次加深各部位的暗面,尤其在天空的部分,层层卷曲的云层在笔触的带动下,翻腾起来,加深远方天的乌云,使得海天得以明显的分辨出来。


图二~一 岩崖
以少许的靛青加深崖凹的暗面,并用少许的胡克绿染画崖脚下的草地。


图二~二 海滩
阵阵波浪的逆光暗面,用淡淡的靛青小心的画上,沙滩上再以淡淡的凡岱克棕随意染上笔触。


图二~三 潟湖岸
潟湖岸边淡淡的再染上一层,并以岱赭用横向的笔法染画水面,用以表现水面反射岩崖的底色。


图三
所有底色与大体的明暗关系至此已完成大部分,此时正逐步进行细部的描绘,宜改用小号笔。


图三~一 岩崖
配合岩崖上的草地,枯黄的感觉,以岱赭用小笔垂直笔法点画草地的暗面,并用干笔触,横向的画崖壁上皱纹节理。


图三~二 海滩
用小笔干加的方法把黄赭调入少许凡岱克棕,擦出沙滩凹凸不平的质感。


图三~三 潟湖岸
用岱赭勾画崖底的草坡,横向笔触叠深水面的反射。


图四
逐次的加深,使各部位立体感更明确的显现出来。


图四~一 岩崖
以温莎蓝调入少许凡岱克棕,形成很深的低明度色调,用干笔勾擦出岩石的缝隙,岩石粗糙的质感与明暗凹凸的结构变形成了。


图四~二 海滩
靛青和少许的凡岱克棕画船骸并分出明暗面,再用干笔擦皱海滩沙地。


图四~三 潟湖岸
加深潟湖水平反射倒影的暗面,横向的笔触可形成水波阵阵的感觉。


图五 完成图
进入了最后修饰的阶段,除了做最细部的描绘外,加强明暗的对比,除了强化立体感外,也形成物体厚实沉稳的重量感,尤其在建立空间,使画面形成纵深的视觉感受相当重要。


图五~一 岩崖
部分反射自云层的亮光,投射在岩石的上缘,用小笔以中国百小心的勾出来,再深深岩崖深陷入的暗面。


图五~二 海滩
为船骸画出投影,此时阳光出现;小心的描绘鸥鸟的暗面及阴影,再以中国白点出鸥鸟受光的背羽。


图五~三 泻湖岸
再度加深水面反射岩岸的暗面,其颜色的明度是与岩岸本身相对应的,最后仍以中国白勾画水波,波光因此而耀动起来了。

(本文摘自1995《水彩杂志》第七期春季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水彩之含胶量较高,因此可以用较多水稀释渲染,若将不透明水彩如水彩般稀释薄涂,因含胶量较低,附着力不够,画面会剥落,故不透明水彩是为了平涂均匀与遮盖性强,比水彩较厚涂的目的而设计的,而为了使用中更容易控制掌握故甘油含量也较多,少量的填充物加入不透明水彩中,造成了它的高遮盖力,但若加大量的填充物于色粉中,则就成了低廉之广告颜料或小学生用颜色,遮盖力平涂性反而不如透明水彩,画面也会更厚,彩度较低;不过一般而言,广告颜料不会采用耐久性的原料调配。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