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魁儡戏

雯娟/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7日讯】 记得小时候,每当有庙会活动,大伙儿便会一同去庙口观赏各类的表演节目。在众多的表演活动中,最令我感到新奇和喜爱的就是–偶戏(布袋戏)。在戏偶师灵巧双手的操控下,搭配着灯光、音效(锣钹、唢呐等传统乐器伴奏)和木偶师的口技,以及有趣的故事内容与对白,木偶似乎被赋予了生命,也因此我开始对傀儡戏(偶戏)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傀儡戏俗称木偶戏 ,对于它的起源可说是众说纷纭,相传可能早于汉唐,远至西周。根据《列子.汤问》记载为周穆王时偃师所创。据说古代的葬礼中陪葬的俑和木偶,与傀儡戏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关系。另有一说,在出土文物和史料中也发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偶戏的表演形态;至东汉时代,已是宫庭宴会里重要的娱乐表演项目;经过魏晋、隋、唐的发展,而到了南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傀儡戏的繁盛时期。在当时它的表演内容及形式已具有相当的水准,之后流传至各地,而发展至极盛的阶段。它除了是宫廷和民间的主要表演娱乐之外,对中国的戏曲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傀儡戏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驱除邪煞,到现在驱除邪煞这样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传承下来。此种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傀儡戏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这也是傀儡戏跟其他种頪的戏剧非常不同的地方。
中国偶戏艺术除了有持续性的发展之外,更随着时代的交替、环境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的转换之下,演变成符合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性和风俗民情的表演文化。偶戏不仅是一般的杂耍、童玩和娱乐,同时又兼具表演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内容与价值。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元宵花灯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种类的粽子吗?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不但继承了纪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风俗,而且还有巧丽的新貌和多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纷呈。
  • 扇子相传源起于尧舜时期,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舜为了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刚开始是长柄扇,又称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为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来演变为短柄扇,又名为箑,用来引风纳凉。稍后的纨扇、团扇更以绘画来装饰于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发展出的折扇,因状如半圆,携带方便,而广为流传,因此成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说来,扇可分为以下四种: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是一种以脚踢球的活动,也称蹋鞠,早期的“鞠”,以动物皮毛、谷物及碎布等简易材料填充缝合而成。
  • 端午节佩戴香囊能起到辟疫驱虫的效果。(Shutterstock(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瘟疫,所以历史上也留下过一些神奇良方。
  • 白露节气过后,炎热天气明显转凉,也是万物即将衰黄、凋落的转折点,容易让人见景伤情。肃杀的秋时节,如何养生呢?中华保健宝典《内经》、中医告诉你具体实作的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