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三峡老街改造 重现风华

人气: 12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鸿国台北县一日电)台北县政府的“三峡老街改造”,在西班牙巴塞隆纳举行的国际不动产联盟年会拿下全球杰出建筑金奖,对县府及营建包商都是莫大鼓励,但从老街再造的过程来看,克服无数内在外在困难,才能让老街能重现风华,展现政府维护古迹的努力。

三峡镇旧称“三角涌”,1920年改称三峡,在1971年三峡老街的都市计划,计划将原本六公尺的旧路拓宽为十五公尺的道路,老街建筑面临拆除,经文化人士奔走,政府于1991年公告指定古迹,却因政府维护经费不足,老街倾圯,政府1993年宣布解除古迹指定,并于两年后变更都市计划,拟予拓宽。

近年文化保存观念逐渐兴起,中央政府于是强力介入,于1998年以“文化景观特区”概念重新定位三峡老街,并拨列新台币三亿元作为整修经费,政府2000年拟定变更三峡都市计划,积极进行老街保存及发展。

基于“整旧如旧”的维修古迹观念,政府在与承包商的沟通上,力求修补的部分必须尽量与原有留存部分产生一致性的协调,避免对立和突兀的感觉。但整个整修过程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屋顶及楼板木构主梁置于土埆壁内“楣式结构”不耐震,遇震可能造成整体结构体崩陷。

其次是老厝的土埆壁厚达五十公分,壁内无抗张力构件,遇震可能造成左右晃动而产生剪力破坏而断裂,土埆壁也容易受到雨水渗漏及潮气而崩解风化;街屋与骑楼步廊的主要承重山墙都是各自独立,若遇震将因相互未能在构造上联结,而无法相互支援传导应力。

再加上老街各屋的屋面出现渗漏、屋瓦破损、木构桁檩蛀蚀及屋面与骑楼间介面因地震或骑楼柱破坏而开裂,形成雨水渗漏至屋内,后期加作天花板,将原有木构楼版封闭,因通风不良以致潮湿,形成白蚁蛀蚀及霉菌破坏现象。承包商于是只好一步步的补强、改善,逐步克服困难。

建物修缮是一部分,整个社区营造又是另一个挑战。为再造老街公共设施及夜间景观,水电、电信、有线电视线路等线路都地下化,布设于街道铺面下方。并在主要街区入口及街角等位置,集中设置解说牌、休憩座椅及垃圾桶等服务性设施,并规划成为街区景点。

店招配合各店屋灯具自体光源照明,路灯系统照明以低角度隐藏灯具照明为主,避免路灯形式破坏历史意象,骑楼拱圈柱投光照明,以强调柱子意象。骑楼面则采特效的表面照明,以突显洗石子山墙面饰及红砖本色,才能让老街风华再现,让她的白天与晚上一样美丽,古意盎然氛围让人目眩神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