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倾销下的台湾传统产业–自救篇

反倾销自救首例 毛巾业起死回生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许雅静台北二十九日电)豪雨过后的云林乡下,悠闲的空气中有股沁凉,但一走进毛巾工厂,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三十几度的高温、轰隆隆的机器巨响、四处窜飞的毛絮,很难想像,毛巾工人如何忍受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

其实,这群四、五十岁,带着口罩、耳塞默默工作的劳工,并不怕炙热难耐的工作环境,怕的是失业!工人小蔡无奈地说,“没饭吃会死,都已经五十几岁了,要换头路也很难,不像年轻人还可以去KTV上班,转行到服务业。”

去年三月,小蔡他们搭乘一辆辆的游览车,头绑着“抢救本土产业”的黄布条,走上台北街头发出怒吼,要求政府正视中国低价倾销的问题,让传产活下去。

前云林毛巾产业科技发展协会总干事林国隆说,“早在1996年中国毛巾走私到台湾,冲击就有了,2002年台湾加入WTO、开放毛巾进口后,中国业者更是变本加厉”,当时台湾毛巾一公斤至少新台币一百九十元以上,中国毛巾仅六十八到七十三元,怎么跟他们拼?

中国毛巾价格低廉,不只是工资低的问题。“台湾光是进口棉,原料一公斤就要七十几元,中国毛巾掺杂回收棉、下脚棉,成本当然差很多,但这些都是黑心产品”,云林毛巾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赖炎洲说。

尽管业者对自己的毛巾产品深具信心,但中国货鲸吞蚕食的速度之快,打得业者措手不及。入世后短短三年,中国毛巾进口到台湾的数量,从一百三十万公斤爆增到六百八十万公斤,国内毛巾市场有七成被中国货占领,造成本土毛巾产业衰退五成以上。

台湾原本规模达两百多家的毛巾工厂,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一家家倒下,咬紧牙根撑下来的只剩六十几家。

不愿坐以待毙的林国隆,2004年10月号召占毛巾业90%的云林县毛巾业者,组成自救协会,决定自力救济。

透过前民进党籍立委林国华的协助,协会分别在立法院和云林召开公听会,但进展不大。四处奔走后,林国隆说有一天才在报纸上发现,“原来经济部贸易调查委员会可以救传产”。

在WTO谈判代表的台联立委赖幸媛和工总鼎力支持下,毛巾协会一步步写下台湾传产自救的历史,2005年8月,他们援引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六条特别保护条例,向政府提出“进口救济”申请案,希望透过会员国与会员国的谈判,提出特保措施,但经济部基于这条途径旷日费时,以及两岸特殊敏感的政治环境,认为还是打反倾销好。

反倾销与特保条例不同的是,特保须先提到WTO、经由两会员国谈判处理,但反倾销由进口国调查后认定发动。

直到2006年3月毛巾业者北上抗议前夕,财政部才宣布自行展开对中国毛巾业的反倾销调查。同年9月正式宣布,除六家具结价格的中国厂商外,其余全部课征204.01%的反倾销税。

历经两年的孤军奋斗,毛巾业创下台湾入世后第一个向中国课征反倾销税的先例,为垂死的产业,开辟一条反制的生路,也唤起政府对传产的一点关怀。

经济部次长谢发达说,课征反倾销税后,2006中国毛巾进口值为九百二十二万七千美元,比2005年的一千三百四十一万美元,减少31.19%,开工率也从2006年3月份的30%,大幅提升至70.8%,证明政府采取的措施,足够弥补损失。

赖炎洲也推算,课征反倾销税后,业绩大约恢复五、六成,利润提升虽不多,也无法与入世前相比,但为了提升竞争力,他再投入两千万元更新机台,证明业者的用心,不是只想靠政府的保护措施存活下去。

毛巾业现在已被列为艰困传统产业,由经济部介入辅导技术升级、教育训练,并巡回全台举办毛巾展售会,林国隆很欣慰努力有了成果,但也担忧“贼头状元才”的中国厂商道高一尺,透过向六家具结价格的厂商借牌或第三国转进方式,继续倾销台湾,他们深知,打完了这场反倾销大战,后头还有很多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