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张九龄˙感遇(其一)

方遥
font print 人气: 2989
【字号】    
   标签: tags: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2)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4)相悦,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
2.自尔,各自如此(葳蕤、皎洁);春兰秋桂各自欣欣然有生意,自成春、秋之佳景良时。
3.林栖者:隐居山中的人。
4.坐,因也。
5.本心:天性。

【试译】
兰花在春天花叶扶疏繁茂,桂花在秋天花色明洁芬芳,各自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然形成了春秋时节的佳景良时。没想到栖于山林间的隐士因欣赏春兰秋桂的美好而心怡神悦(而引之以为同调),其实,花草树木自有他们的本性,顺时自然的生长中已展现其大美,又何必要经由美人采摘来肯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呢?

【试解】
作者张九龄遇谗遭贬而作〈感遇〉诗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感于所遇,托物寄慨,表达了不求人知、坚贞清高的气节。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凸显描绘了春兰与秋桂的清雅芳洁,顺自然本性而展现各自欣欣然可爱自得的生意。此一动人的生命姿态,感发了那些山林间的隐逸者,兰与桂也就成了人们心中不慕荣利、高雅芳洁的象征。

兰桂的形象是如此的美好,诗人于此追本溯源的指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逢春而威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出于本性、顺时自然而成,并非为了博得隐士的喜悦爱赏,更不求美人的青睐、折取。本诗点明的是雍容雅正的人生态度,是不求不待的超脱哲理。

人有向善的本心天性,却在人际间的相处互动中产生了自私外求之念;万物的存在原是洒脱自在的,一旦有了执著追求之心就无法逍遥,那份活泼泼的生命力与纯正清明的气息也随之消散。欣赏本诗除了深婉的寄托手法外,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张九龄透过诗歌展现高明的人生境界--于进退出处中秉持回归本心的真诚,及坚忍不为外物所转的气度与风范。@*<--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床前皎洁的月光洒落,朦胧中我还以为是地上的霜,可抬头一望,原来是明月在看着我呢,低下头来发觉孤身一人,令人不禁遥念起远在他方的故乡。
  • 春眠不觉晓(1),处处闻啼鸟(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
  • 您是从故乡来的,一定知道故乡发生的大小事情吧?快告诉我您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那一株梅花是不是开了呢?
  • 丞相祠堂何处寻(1)。锦官城(2)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3)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4)频烦天下计。两朝(5)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