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张九龄˙感遇(其四)

方遥
font print 人气: 2081
【字号】    
   标签: tags: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ads-->

【注释】
1.池潢:池塘、积水池。
2.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珍木。树形如柏,叶皆为珠。见山海经˙海外南经。
3.矫矫:高举的样子;巅:顶,物体最高、最上面的部分。
4.金丸:打鸟的铁弹子。
5.高明:《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刘良注:“是知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意指居高位者易遭鬼神所忌。
6.冥冥:远空,天空高远处。鸿飞冥冥,比喻超然世外,以远祸患。
7.弋者:猎鸟的人;何所“慕”:想猎取之意。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比喻隐逸的贤者不自罹祸乱,统治者无可如何。

【试译】
一只鸿雁孤身飞越大海而来,经过有人烟处,见到任何湖塘水池,也不敢回顾一下,他侧眼望见了一双毛色鲜亮的翠鸟,筑巢在神话传说中珍贵的三珠树上。处身于珍宝之树顶端,又高又危险,怎能不害怕被人们以金丸猎取?穿上一件美丽的衣服就担心引人侧目、美好的才华外露容易被人指指点点,处在高而显赫的地位,最容易遭来神灵的嫉恨,现在我飞向高远的天际,猎鸟的人空有猎取之念,对我这孤鸿也无可奈何啊!

【试解】
张九龄作〈感遇〉十二首以抒发过去遭遇而生的种种感慨。本诗以鸟喻人,以孤鸿自比,处处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与洞明世事人情的智慧。

孤鸿长飞,从大海而来,可见历经风浪无数,就如作者在人生、宦海的历练,起起伏伏诸多变数,让他不敢随意张望,不致徘徊逡巡,进退有据,出处自有分寸。而营巢于珍奇宝树的翠鸟,在众所欣羡仰望的位置,难道可以长保安居富贵?最高处正是危险地,不仅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陨坠之祸让人时时心悬。因此切莫短视近利,贪恋富贵,作者忠忠悃悃提出建言“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唯有谦退处世,不贪求、不恋栈,一如鸿雁游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中。

张九龄在政治上虽有才华足以崭露头角,却也先后二次被贬。当第二次贬官,左迁为荆州长使时,有诗〈荆州作〉二首,虽宦途不顺遂,仍写下“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的句子。把富贵高位,看作是浮云,安守着归隐自娱的平淡生活,他在出处进退上所体现的品格与气度,一如“鸿飞冥冥”,展现了超然世外、逍遥廓外的气象。

常人对于名、利、情的追逐往往执著不放,甚至终其一生的积累仍不以为满足,殊不知“禄无常家,福无定门”,财富权贵决不是最佳位置,超脱外物的羁绊,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身心安顿与精神自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床前皎洁的月光洒落,朦胧中我还以为是地上的霜,可抬头一望,原来是明月在看着我呢,低下头来发觉孤身一人,令人不禁遥念起远在他方的故乡。
  • 春眠不觉晓(1),处处闻啼鸟(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
  • 您是从故乡来的,一定知道故乡发生的大小事情吧?快告诉我您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那一株梅花是不是开了呢?
  • 丞相祠堂何处寻(1)。锦官城(2)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3)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4)频烦天下计。两朝(5)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兰花在春天花叶扶疏繁茂,桂花在秋天花色明洁芬芳,各自生意盎然欣欣向荣
    ,自然形成了春秋时节的佳景良时。没想到栖于山林间的隐士因欣赏春兰秋桂
    的美好而心怡神悦(而引之以为同调),其实,花草树木自有他们的本性,顺时
    自然的生长中已展现其大美,又何必要经由美人采摘来肯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呢?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