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武戏院 台东最早未播国歌戏院

人气: 10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卢太城台东县十八日电)台东第一家停播国歌、曾经风光一时的台东“大武戏院”,随着大武乡的没落和经济转型,也早已跟着落幕。这间台东地区最后走入历史的乡镇戏院,还保留了厅院,为过去大武乡海边灯火通明捕鱼苗、山上伐木人来人往的活络经济留下见证。

大武戏院的招牌已经卸下,里面的椅子被老板当成废铁卖了;不过,上百坪的戏院大厅还留着,斑驳的墙壁贴着昔日电影海报,高挂的电风扇微微转动,诉说着过去风光的一页。

老板萧国书说,1969年他盖了“大武戏院”,可容纳一千二百人,开幕时由“文夏四姐妹”随片登台,是台东地区开幕最风光的戏院,也成了大武一带人口汇集之处。

当时大武沿海是台湾捕抓虱目鱼苗和鳗苗的主要地区,驻进了上千位捕鱼苗的渔民,尤其是三月间,大武海边几乎是灯火通明,就像夜市般热闹;另外,大武也是琼麻的产地,将近有五六百位麻绳工人。因此大武地区,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海边或是山上,都相当热闹。

最后一批来的工人则是伐木工人,当时林务局所属的第四十一、四十二林班地伐木,树木从台东砍到屏东,只要是有价值的树木就砍,数百人穿梭在大武山区。

捕鱼苗的渔民、采琼麻的农民、或是伐木工人,最主要的休闲就是看电影,因此“大武戏院”场场爆满,让人感觉到旺盛的经济活力。

萧国书得意的说,当时台东电影不是二轮片就是三轮片,台北上映一两年后,才会到台东,有一次他透过关系拿到“风速四十米”的首轮,让台东其他三十五家戏院对他刮目相看。

虽然风光但也因此险些入狱,萧国书说,当时韩国片“泪的小花”造成轰动,片商推出续集“父之罪”,他赶印海报,因一时疏忽,海报上“韩国”横写,“父之罪”放在下方直写,结果乍看之下成为“国父之罪”,于是遭到警总约谈,幸好在警总服务的侄子救了他,获释后,他赶紧回收海报,重新印刷。

不过事件未因此落幕,他又因国歌歌词不清楚且夹带杂音,被警总人员带回侦讯,罪名是“对国歌不敬”。他解释带子老旧,警总人员则要他买片新的带子,但是一片国歌影带要三万元,他不愿花这笔钱,又不想被警总罗织入罪,干脆不放国歌,从1977年开始他的戏院停放国歌,成为台东第一家未放国歌的戏院。

走过风光岁月,随着大武乡捕鱼苗、伐木和琼麻产业的没落,大武戏院亏损两年后,终于关门,成为最后走入历史的台东地方戏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