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故宫精品呈现华夏活力融合创新文化面貌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6日报导】物华天宝─惊艳艺术之都维也纳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二十六日电)“物华天宝: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精品展”在艺术之都维也纳惊艳登场,展品除展现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并呈现华夏文化的活力,在数千年历史洪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发明孕育出新的文化面貌。其中特殊展品有从中亚、西亚传入的“玉辟邪”、“玉角形杯”,它们都是“舶来品”。

台湾故宫院长林曼丽认为:“五千年的中原文化,并不只有汉民族,它还有来自中亚、西亚等不同区域的文化内容。汉民族将此融合,并加以改造,这段文化交流的历史,值得被提出来认识,如同现在我们从事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一般,彼此间有相互的影响。”

辽阔的欧亚大陆,自古即有东西之间的交流。到了公元138年,大汉帝国的使者张骞开拓了黄河流域与中亚、西亚之间的交通管道,即有名的“丝路”。故宫器物处处长邓淑蘋指出,西亚地区流行的带翼神兽、角形杯rhyton等艺术造形也东传到了中国。汉人喜爱用美玉雕琢这类造形,更赋予了“辟邪”“致福”等涵义,这次特别展出东汉的玉辟邪和汉朝的玉角形杯,可一窥汉代受西亚影响的精品艺术。

她指出,汉代时,已由古波斯的安息王朝传入莲瓣银器。到了八、九世纪的大唐帝国时,自萨珊、粟特Sogdiana等地传入了花卉造形的金银器。经过融合涵化,发展出造形柔美、釉色沈静的以花叶瓜果为器形的中国瓷器。这个非华夏本土的植物母题,日后反而被视为“典型中国”的艺术风格。在十七世纪时,又与来自欧洲的莨苕叶纹acanthus、源自印度的莲花器座再度融合,创造了极为典雅的“蒙兀儿玉雕双柄碗”,可以在这次展览中看到。

十世纪以后,无论海上、陆路的贸易日益频繁。源自伊斯兰文化圈的蓝白装饰的陶瓷器,以及源自东欧的珐琅工艺,都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出中国品味的青花瓷与珐琅器。到了十八世纪,在清代皇帝的赞助下,将珐琅釉料涂绘在瓷胎、宜兴陶胎上,成就了既华丽又典雅的珐琅彩瓷工艺。更将珐琅釉料略作变化,研发出松石绿、胭脂红等娇嫩釉彩。明晚期的“掐丝珐琅螭耳炉”、清康时的“宜兴胎珐琅彩花卉”方茶壶及盖碗以及清雍正时“松石绿茶盅”和“胭脂红碗”,都在展览之列。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大清帝国的皇帝们对外来文化都相当开放,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以画家身份服务于宫廷,中国画家们受其影响也开始以透视原理作画。这次“物华天宝”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由多位中国画家合作,但是画中的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

邓淑蘋指出,透视法也影响了在江西景德镇在瓷器上绘图的画工,所以此次展出的清乾隆“洋彩花卉瓶”的纹饰细部,常用珐琅白料点饰光点,巧妙地表现西洋明暗光影技法,令花纹更富立体感。这种技法是不见于北京紫禁城里烧制的珐琅彩瓷上。

从“物华天宝”展出的精品,可感受千年华夏文化在历史洪流中,活力融合外来艺术文化,孕育、创新的文化面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