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5)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晚唐五代,幞头的形制有所变易。《云麓漫钞》记谓: “唐末丧乱,自乾符以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由此可见,这时的幞头,已变成为一顶帽子。

隋唐时期的首服,除幞头之外,还有纱帽。据 《通典》记载:“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到了唐代,纱帽仍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一般儒生隐士之间广泛流行。纱帽的样式,大多由个人所好而定,惟以新奇为尚,如张籍《答元八遗纱帽》诗所称:“黑纱方帽君边得,称对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样,不曾闲戴出书堂。”除了这种纱帽以外,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其他帽式如小冠 (介帻)、漆纱笼冠等,在这个时期仍然被沿用,有些还被收进了冠服制度。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棠,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祀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据《旧唐书.舆服志》载:“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者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又规定官吏袍服的颜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以玉石。妇人从夫色。虽有令,仍许通着黄。”总章元年 (公元668年)则规定,除天子以外,各色人等一律不许穿着黄袍。从此,黄袍便成了皇帝的专用服饰,“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告终止。

在武则天当朝时,朝廷还颁赐了一种新的服装,名叫“绣袍”。在这种服装的襟 (衣前)背 (衣后)两面绣缀以禽兽纹样,《太平御览》卷六九三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炯。……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初多用交领,直裙 ,下长至跗,后改为圆领、大襟;唐代的袍服就大多采用后一种形式。袍服的袖子也富有变化,早期多用大袖,袖端部分明显收敛,做成袪口。这种衣袖虽然在造型上比较美观,但对地处域外的少数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于是,又出现了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发,南北风习互相渗透,这种紧身、适贴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到了唐代,又在袍的膝盖部分施一横栏。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中即记有这种情况:“自贞观年中,左右寻常供奉赐袍,丞相长孙无忌上议,请于袍上加栏,取象于缘。诏从之。”这种 “栏袍”在唐人阎立本的《步辇图》上有所描绘。画面所绘的是吐蕃丞相禄东赞前往唐代京都长安,迎接文成公主入藏而受到唐太宗接见的故事。画中人物,除吐蕃使者以外,所有汉族官吏 (包括唐太宗)都着幞头袍衫,唯以颜色为别;在袍服的膝部,即绘有一道横栏,可证当时制度。这种裙袍一直延续到宋代,仍被当作士人礼服。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