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序

书序:缘起缘灭

文/温碧谦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人生的际遇难料,缘分无时,难以强求,缘分来时,难以阻挡。1982年出国,希望能在内科学深造。阴错阳差,或说是因缘际会,在许多贵人相助之下,以一种“随缘/不强求”的心情,进入了放射肿瘤科的领域,没想到竟然误打误中的深深爱上这一专科。1996年,在我事业最高峰,准备教授升等时,儿子昱和猝死,离开人世。生命中,你会碰到什么事,总是难以逆料。

放射肿瘤科医师在医师群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的病人大多是带着癌症的诊断来到门诊,除了在扮演医师咨商的角色外,很多时候是在为病患决定治疗的方向以及放射治疗的内容,他和病人的医病关系与其他肿瘤科医师一样——“治疗结束”并不表示医病关系的结束。治疗结束是长期追踪及最终验收治疗结果的开始。所以治疗是否成功或失败,起初不得而知,只能以“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情来看待,多多祷告。

癌症的诊断迫使一个人必须面对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中,除了“生”与“怨憎会”以外的五种苦楚。人会老,治疗本身,尤其是化疗与放疗,使人老化得更快。癌症本身是大病,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及并发症是另外一种病痛。癌症的诊断迫使一个人面对死亡的威胁,而很多时候,癌症带来死亡。

面对如此大的苦难,如何帮助病人度过此劫,乃是医生很重要的课题。病人绝望时,藉由去想或做一些可以让周遭的亲人愉快的事情,来重新找到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布施。我们活着因为有爱,有爱所以能舍,能舍所以能给,能给是一种自我的肯定,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表现。所以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癌病的治疗,虽是最重要,也只不过是帮病患度过苦难的其中一环而已。

医学虽进步,仍然有它的极限,医师是人,面对不断复发的癌症,也有技穷的时候。什么时候要老实的告诉病人:“治疗,比不治疗还要痛苦”,对医师是一种考验。三十年前在林口长庚医院实习时,吴德郎教授的一句话,曾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他说:“一位最好的医师,是知道什么时候不去治疗。”这不去治疗包括了不用治疗(疾病本身会自然痊愈或根本就不是病),不可治疗(治疗对癌症病程没有帮助,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无法治疗(疾病超过人能力所及的限度)。要能告知病人不用治疗,医师必须对疾病有全盘的了解,而且医学知识必须非常渊博;要能告知病人无法治疗,医师必须知道医学的极限以及承认自己的极限,这非常不容易。

当所有的治疗方法都用尽了,癌症仍在,怎么办?有时亲人的“永不放弃”会迫使医师使用疗效极微的治疗法,给病人所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是难受。这时,“与癌共生”要比“永不放弃”更能帮病人接受这“无药可治的事实”,“与癌共生”常常迫使人重新检视人生的意义,如何利用不多的余生来完成人生未了之心愿,变成了很重要的人生课题。本书的〈心愿〉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说是不多的余生,却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其长短,若能因此而领悟“活在当下”的重要,对自己及亲人,更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更能让亲情自然流露。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死的,遗留在人间的是那永无止境的爱。因为爱,我们的生命得以永存人间。

最后,想感谢所有曾经在我人生旅途上结缘的众生,尤其是病人。按照整形科权威罗慧夫医师的说法:“医病关系对医师而言,是一种 privilege(殊荣)。”感谢这些病人敞开他/她们的身与心,让我们进入他/她们的内心世界。最后要感谢作者竹语在过去3年不断的鼓励,才能让一个个病人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侠义传统,主要就是受墨子的影响,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种种的变形。
  • 话说刚本,以我这些时日和他的相处与认识,觉得这个年轻人蛮符合《圣经》所说:“灵巧像蛇,驯良像鸽”的特质。
  • 从下笔回顾这个时间点凝视当时的惨况,也因为走过来的我,才能这样云淡风轻如此潇洒地说:“一切都过去了……”
  • 许多父母亲不愿意陪伴孩子阅读的最大原因,常常是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为理由,要不就是下班回家后已经很累了,没有心思与体力再陪孩子“做功课”,如此一来,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很不容易在家庭中养成。
  • 这些树,种在道路两旁,疾驶过去的车轮溅出的脏水喷在树干上,天空漂浮着的濛濛细灰,静悄悄地下来,蒙住每一片向上张开的叶。
  • 人们安静地上车,一入厢房,放好行李,爬上自己的铺位,就把灯灭了。灯灭掉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就没入铁轮轰轰隆隆的节奏里。
  • 但愿我能记住那第一天
    那一刻 和你初相见的一瞬间
    那个季节 是晴朗还是阴暗
    我甚至说不出是夏季还是冬天
    没有刻意记住就这样地遗忘
    我既没有留心也没有多想
    怎么晓得自己心花的蓓蕾
    再绽放又要等待好几个春天
    但愿我能回想得起来! 那个
    一生中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如残雪消融得无踪无影
    似乎些微的小事 竟然这么重要!
    但愿我能把那份感觉找回来
    那初次牵手的感觉——当时我怎么知道!
  • 旅居德国著名环境学者王维洛撰写的《三峡工程三十六计》出版发行了!这是当前世界上在各种文字中,第一本系统记载论述中国三峡工程是如何开始,在进行中使用了什么手段,以及三峡工程将会给中国的环境与民众带来哪些问题的书籍。
  •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使毛泽东火冒三丈,以致对大坝工程的热情骤然大减,便以战备为由,拒绝修建三峡工程的建议。
  • 试想,若能由消灭贫穷这个目标先达成,不论教育、医疗卫生、两性平权、环保……种种问题皆能渐次迎刃而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