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物
独具风韵的生命之桥—侗家风雨桥
走近侗寨,但见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座座建造精巧整齐的侗家建筑,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处处透出一种含蓄的美,讲述着侗族人的生活,体现出他们灿烂的传统文化。
自由时报记者吴孟芳/金门报导.摄影 距离台湾二百七十公里之遥,一个加油只能加95、报纸要等早班飞机到达才能上架的地方,相对于本土,金门,十足的离岛。初看金门只觉称不上现代,走入聚落才发现历史未曾离开,在此晃荡犹如向时间的另一头前进……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古琴有“天圆地方” 之说,是指弧形的琴面代表“天”,而平面的琴底则代表“地”。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老中华的制琴历史也有数千年,留下了数千首曲目,这些都是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印证。
走访台湾台中万和宫,一览山西国宝级剪纸艺术家辛爱英女士的“金猴迎新春─山西剪纸艺术展”,不禁赞叹中国传统工艺的巧夺天工!这场从山西远道而来的精致剪纸创作,是由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的何世龙夫妇所精心规划…
有这么一句形容掌中戏的谚语:“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掌中戏的特殊性在剧台上戏偶的精致小巧及独特的表演形式,透过主演艺师的巧手如意、妙语如珠,百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阐扬忠孝节义的历史剧、家庭伦理的爱情剧、稗官野史的流传戏曲等等,就这样一出一出的在小巧而精致的戏台上演绎出来…
在电灯尚未问世之前,灯笼在黑夜里为人们带来光明;在科技挂帅的今天,一个灯笼对现代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灯笼在具有思古情怀的中国人心目中一直都有吉祥的象征意义。由于灯笼,为古时候的人们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民俗民风
黄历新年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伫足于宽敞又干净的湖口街道,细细品味一户户具有吉祥意涵的各式艺术剪黏,一份古朴宁静油然而生……
“囍”字在中华民族汉文化中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结婚办喜事时门窗上、房间里的中堂等处处处不可少的就是象征吉祥如意的大红“囍”字。“囍”字据说来自于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轻时“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故事。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历史上扬州剪纸和山东剪纸都曾久负盛名。然而与大陆众多剪纸不同的是,河北蔚县剪纸以其“刻”而不是“剪”,在大陆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在纸尚未普及以前,居住在黑龙江的蒙、满、索伦、汉人们就已用薄片的金属、绢帛、鱼兽皮、桦树皮等镂空剪刻各种图纹和形象了。
河北蔚县50年代出了个王老赏,一时成为河北剪纸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将一般画稿转换成剪、刻纸语言的能力,并完善了传统刻纸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为可脱离民俗背景而独立欣赏的工艺品。
清代胶东风习,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术很精。
大稻埕偶戏馆将前往荷兰、西班牙访问,参加四月中在荷兰荷恩市立博物馆举办“台湾与亚太偶戏展”暨《Marco Polo马克‧波罗》布袋戏展。大稻埕偶戏馆准备了两百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偶戏文物,其中多数是来自于台湾、中国、印度、越南、印尼等地,戏偶类型则包括皮影戏偶、杖头傀儡和布袋戏偶等,除了静态展示,现场民众可以透过纸偶、手动木偶等DIY操偶过程,体验虚拟的表演。而动态活动则包含两场的偶戏互动座谈与台湾传统布袋戏雕刻、身段示范。
传统布袋戏的装扮,承袭中国古典的特色,不已考倔写实为能事,而以一定的服制规矩来眼力待各朝之故事。因此,服适合头盔所组成的装扮,仅再区别华夷、文武、贵贱、男女、贫富、老少……透过这样的造型语汇,观众‘一望台知剧中人’,因此行家云︰‘宁穿破,不穿错。’
布袋戏可能源自魁儡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偶戏剧种,根据民间传说,布袋戏创于民末,落第书生梁炳麟或孙巧仁,据传落第秀才因怀才不遇,乃边演戏剧嘲讽朝政,为免惹祸上身,而以木偶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