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不信道人勸諫 宋徽宗後悔無限

秦如初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政和年間,道教逐漸興盛,皇上對他們的寵愛非常隆盛。道士出入皇宮,沒有人敢阻攔,號稱「金門羽客」。像兩府一樣得到皇帝恩寵和重視的道士有幾個人,其中的一位道人名叫張侍晨,又叫張虛白,尤其受到尊敬。

皇上每次都以「張胡」來稱呼張虛白,而不叫他的名字。張胡一貫喜歡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對於方術氣數,沒有不精通的,尤其善於以太一派的學說,來預言吉凶,然而大多發生在他飲酒之後。他在酒後,說某件事情會是什麼樣子,等到事情發生以後,果然就是他所講的那樣,非常靈驗。

曾經有一次,張胡喝醉了酒,枕著皇上的膝蓋就睡了。

每次酒後,他什麼話都說,沒有避諱。皇上對他也很寬容,說:「張胡,你醉了。」

宣和年間,金人建國,他們派遣使者來到開封。皇上高興,宴請了金人的使者。宴會結束後,皇上召張胡進宮,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張胡說:「金人在他們那裡造好了宮室,想要把您關在那裡住。您應該對金人嚴加防範呀!」

皇上身邊的人聽了,都大吃一驚。皇上也不發怒,慢慢兒地說:「張胡,你又喝醉了。」

宋徽宗平時很相信張胡的預言,但這次卻不相信。到了宣和七年(1125年)年底,金人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宋徽宗傳位給宋欽宗(趙桓),他自任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首都開封被金人攻陷,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都被俘。宋徽宗從青城祭天齋宮出來時,見到了張虛白,撫摸著他的後背說:「你那次所說的,全應在今天了。遺憾的是:我當初沒有聽取你的意見,而加意防範;以致有今時之厄。」

張虛白流著眼淚說:「事已至此,無可奈何。願陛下愛護聖躬(希望您保重身體)。既往不足咎也(已經過去了的事情,無限的責怪自己,也無益了)!」

(事據宋代 朱弁《曲洧舊聞》)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編者按:天災的始末与君王的德行息息相關。湯王為民獻身的品行順應了天理,天除旱降雨。
  • 翻開中國歷史,當遇到重大災異如蝗災、乾旱、慧星出現等時,古時的帝王認為是上天的示警,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類」,所以要採取「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已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於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於民。這與古時的帝王治國須「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圖
  • 西周天災,以旱災為多。其中,以厲王時一場連續六年的旱災為最嚴重。這一旱災導致厲王被驅, 動搖了周朝數百年的統治, 西周從而走向不歸路。
  • 三國時東吳的君主孫權,十分信任呂壹,呂壹的職位並不高,只是個校事(掌管偵察刺探),但權柄很重,許多將軍重臣,包括太子,都在他的監控之中。
    呂壹生性苛刻殘酷,用心險惡,手段毒辣。太子孫登,曾經多次諫議孫權,除掉呂壹。但孫權拒不採納,於是大臣們都不再說什麼。
  •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彙集、整編而成。
  • 我遠房堂兄紀旭升說,村南過去有個狐女,媚過許多少年。所謂二姑娘,就是這個狐女。族人紀某,想活捉她,但沒說出口,只是心有此念而己。
  • 石勒(紀元274—333年)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紀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隨同鄉人作小販生意,耒到洛 陽。又曾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歲時,被官吏掠賣到山東為奴隸,與汲桑等聚眾起 事。後投劉淵為大將,他能聽從諫言,重用漢族失意官僚張賓,並聯合漢族軍隊,發 展壯大了實力。319年自稱趙王,建立了政權,史稱後趙。
  • 五枚彈丸都沒有擊中他,韋生就追著飛飛,用劍刺他。飛飛迅速靈活地躲閃,總是離韋生的身子不到一尺遠。韋生砍斷了他的馬鞭,但終究不能擊中飛飛本人。
  • 魯莊公要到齊國去看社祭(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曹劌勸阻說:「不可以呀!禮,是用來端正民風、為民楷模的。所以先王制約諸侯,規定五年之中,要派史臣聘問四次,國君親自朝見天子一次。
  • 河上公,人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漢文帝的時候,他在河邊,用草搭了間屋子居住,於是人們就給他起了這麼個稱呼,叫他河上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