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惡水後的堅強 災生歌舞念家鄉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29日電)「15歲聽起來很年輕,但他們被迫面臨失去親友的痛楚,快速長大」,元智大學資傳系學生在八八水災後,用影像紀錄一群被迫離家的國中生,透過歌舞比賽終於踏上原鄉之路。

紀錄片「這裡‧那裡」描述一群高雄縣桃園國中的布農族學生因為水災被迫離家就學,他們報名參加族語歌舞劇比賽,為的不是獎金或獎盃,而是希望藉由故鄉的音樂和舞蹈,拼貼生命中美好的圖象,撫平彼此在水災中失去家園、親人的傷痛。

好友在八八水災中喪生的桃園國中學生欣怡眼眶泛紅說,「亦凡以前很喜歡親我的臉,說我的臉很軟」。去年欣怡在新聞上看到亦凡媽媽在小林村尋找失蹤家人的畫面,當時想說亦凡媽媽怎麼出現在那裡;當晚,欣怡就夢見她呼叫亦凡,但亦凡卻往反方向走去的景象。

想起久違的家鄉和家裡行動不便的弟弟,浩妤說,「這麼遠的距離,我弟會感應到我回來了。就像有一次阿公去工作別的地方,他就一直說阿公、阿公,然後阿公就真的回來了。」

「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孩子們最愛的周杰倫這麼唱著。對於他們而言,記憶中的故鄉不論多麼殘破、沉重,每個人都有想回去的「家」,而一場族語歌舞劇比賽,重新給了他們回家的希望和鼓舞。

談到紀錄片拍攝過程的甘苦,「這裡.那裡」的導演王方筠笑說,「從決定拍紀錄片開始,差點露宿街頭;預算不夠6個人吃4碗泡麵;學校缺課太多非得趕回去上課不可」等等,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難忘回憶。

如同淡入的字幕「如以時間的長河算起,這只不過是人生一瞬」,王方筠說,紀錄片想要訴說的並非是水災帶來的災害或山河的變遷,而是想要讓大家感受到這群小朋友的堅強與韌性,以及那些從未被探索過的生命故事,如果有人可以因為紀錄片中的一句話或一個畫面而感動,對他們來說就已值得。

片尾拍攝團隊跟著拿到歌舞比賽第2名的桃園國中學生回到復建中的家園,沒有戴安全帽,騎著機車在河床上顛簸行駛的欣怡大笑,「沒有警察會想要到河床吧!」。對於這群小朋友而言,八八水災以及之後的這171天,如以生命的意義衡量,這段記憶將沒齒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