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發問

陳羽柔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暑假是遊學的熱門時段,我的一位學生曾經去美東遊學一個月,回來後,他向我分享他的見聞和感受。

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當分組討論問題時,東方臉孔的學生雖然有想法或疑問,但大多數保持靜默;西方臉孔的學生總是躍躍欲試,積極參與。他發現自己如果不改變這樣被動的學習態度,將永遠都無法在學習中找到樂趣。

如今,這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有主見,勇於表達,在追尋理想的路上繼續努力。然而,他當初和我談的這番話仍在我心中駐留,我常以此勉勵學生,也勉勵我的孩子。

我的女兒已經小學五年級了,面對她的作業,我漸感吃力,尤其數學,有時得轉一下腦筋才能解出來。於是,我告訴她,有一天,媽媽可能無法檢查出她的作業的錯誤在哪裡。因此,我告訴她,倘若學校老師上課的內容不懂,一定要「今日事,今日畢」,「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樣才不會因為一個環節的觀念沒能釐清,影響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我把在學校遇到的正面、負面的學生案例和她分享,讓她明白一個負責任的學生該有的學習態度。孩子從未上過安親班,但是每學期五育成績幾乎都得第一。

親愛的家長們!請鼓勵您的孩子發問,發問不該只是幼兒園、小學生的專利,許多孩子上了國中、高中,呈現某些學科學習的挫折,多半是因為小問題沒突破,累積到大問題時,已經甚難彌補了。不要只把孩子往安親班送,許多安親班只是填鴨式的幫你的孩子得到一個好看的表面成績,但是孩子課業真正的問題卻是在日後國高中浮現,屆時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而教育界的夥伴們,請鼓勵您的學生多發問,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問的問題簡單,便脫口說出無心的譏諷話語,這樣會抹煞孩子的求知慾。我在教育現場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學業成就低的孩子,說話聲音小,對於積習已久的弱勢科目沒自信,甚至力不從心;主動發問的孩子往往學業成就高,有追根究底及自主思考的精神。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有緣分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上和他們交錯、相聚。那麼,請珍惜和您有緣的孩子,不管他是您的學生還是小孩,多些鼓勵與關懷,並適時導正錯誤的學習方法或態度,那麼您將是他生命中巧手引渡於光明坦途的貴人!社會、國家也會因為多一位健全的孩子而更有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3警課輔10天邊緣孩子考滿分陳永士幫阿貴課業輔導,盼他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由時報記者洪定宏攝)陳永士幫阿貴課業輔導,盼他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記者洪定宏攝)
  • 今天早上,一位家長莉玲一臉困惑地來找我:「老師啊!您一再要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分數,可是,要完全不在意分數,那真的好難耶!眼看著他考試都考個50分,40分,如何叫我不重視分數呢?」
  • 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來自父母的高壓、單調的學習程序、難以跟上同齡人的步伐、過度分心以及對取得學業成功感到絕望。如何確保孩子未來的學業成功呢?
  • 作為父母,你是否經常為如何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而苦惱?這並不奇怪,因為孩子們受到遊戲、社交軟件和許多其它各種形式的干擾,這些干擾的輪番轟炸,可能使他們無法學習。
  •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周圍的世界,像海綿一樣吸收新信息和技能。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這種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作為家長或老師,你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 在教育4至7歲的孩子時,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在教孩子學習時,必須要守護「兒童人權」。
  • 最終,要想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父母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提示和引導孩子走上自發、主導、有趣和高效的學習之路,正是4至7歲孩子的父母應該扮演的重要角色。
  • 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學到東西了?」這也是孩子剛開始在家遠程上學時,父母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家學習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想衡量孩子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或者還有哪些內容是孩子還不知道的,那麼下面的一些方法會對你有幫助。
  • 圖:面對教育廳最新公布的返校計劃,不少父母心存擔憂,希望孩子在疫情結束前在家上學。(KaliAntye/Shutterstock)
    為了衡量學生對概念或主題的理解程度,教師會使用許多不同的工具,例如隨堂測驗、標準化測試、演講和讓學生寫出有說服力的論文。但在某種程度上,正確使用這些評估方式取決於科目,並且老師是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以傳統的方式教授這一科目。
  • 所有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課業,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希望我們家的孩子會讀書」的期許,全面占據了父母的潛意識與意識。可是,小學時期的課業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評量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