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不敢不告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陳成子(1)弒(2)簡公(3)。孔子沐浴而朝(4),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5)。」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6),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7),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

【註釋】
(1)陳成子:即陳恆,也就是田常,齊國大夫,又叫田成子。公元前481年,他弒齊簡公,奪取政權。
(2)弒:地位低的人犯上殺死地位高的人。
(3)簡公:齊簡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4)沐浴而朝:朝,音「潮」。沐浴之後上朝覲見國君。
(5)三子:指魯國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
(6)從大夫之後:孔子曾從政任魯國大夫,但此時已辭官在家。
(7)之三子告:之,動詞,往。之三子告,即「之告三子」,前往報告三子。

【語譯】
陳成子犯上殺了齊簡公。孔子沐浴之後上朝覲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恆犯上把他的君主殺了,請您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家大夫吧!」孔子退朝後說:「我曾從政擔任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家大夫吧』!」孔子前往報告那三家大夫,但三家大夫不願討伐陳恆,孔子又說:「我曾從政擔任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啊!」

【研析】

如果當權者違法亂紀,人們應該屈服權勢還是維護道德良知呢?這個問題、這種事件隨著人心的敗壞,越來越常見,就像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檢驗人心。但是人們往往聽之任之,噤若寒蟬,昧著良心選擇附和、默許惡勢力。甚至為了利益、權力幫著當權者迫害仗義直言者,成了幫兇。他們常用的借口是:「這是我的工作」;「我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我也不想迫害你這個好人,但我也是被逼的,請原諒我」;「你怎麼那麼傻呀」;「別自找苦吃了」;「你不怕壞人嗎」等等,如果道德良知不維護,人心就越敗壞,當權者將為所欲為,人民會被當成芻狗一樣,也不會好過的。當時的人們不懂孔子為何要那麼用心地維護禮法,苦口婆心教導世人,其實目的都是為了維護道德良知,不維護禍患就來,是咎由自取!

如果社會上不再有人維護公理正義,公理正義就會被踐踏,人們的道德良知也會一日千里地下滑,因為沒有人能說句公道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人會重視道德良知了。取而代之的,人們將崇尚表面的物質享樂、暴力權勢的爭鬥,變得無恥又自私等。如果人們不肯善盡維護正義良知的義務,就會只想著自己,不顧整體,只希望別人服務自己,希望別人去維護公理正義,而自己卻坐享其成,遇到不如意事,就想推責任,責怪別人。想想看:社會上是不是很需要像孔子這樣勇敢而又正直的人呢?

【延伸思考】

1、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各方面都要有人負責、監督,以維護正常運作。例如:交通秩序有交通警察,國家安全有軍隊,垃圾有垃圾車、清潔隊,一切都有法律根據。

想想看:在極權專制的國家,可能有法治嗎?誰能維護呢?它的律師、司法官能夠不受權勢控制、不受上級命令和壓力做出公正的訴訟判決嗎?所以人們的思想是不是要聽話於獨裁者,而且保持和他一致才不算犯罪呢?那麼這種社會會有言論自由或公理正義嗎?

2、想一想自己週遭有沒有那種正氣凜然、能夠仗義執言的人?律師真的比較有正義感嗎?社會上是不是很需要這樣的人?說說他們維護正義的故事。

【閱讀資料】

義不容辭 不求回報

重義之人為維護道義可以不顧自身安危,不計個人得失,為了正義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墨子,名瞿,春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反對侵略戰爭。墨子懷抱救世的願望行義天下,認為只有義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個苦行僧的形象周遊列國,不僅極力宣傳他的學說主張,而且盡力制止一切不義之事,真可謂見義勇為。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輸般,為楚國製造了一種叫雲梯的攻城器械。楚王想要用這種器械攻打宋國。墨子當時正在魯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國的都城,去見公輸般。

墨子對公輸般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殺掉他,請允許我送你十鎰黃金作為報酬。」公輸般很不高興,他說:「我義度行事,決不去隨意殺人。」墨子起身向公輸般拜揖說:「我聽說你造了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現在犧牲本來就不足的人口,去爭奪自己已經有餘的土地,這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而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算作忠。你不殺一人而準備殺宋國的眾人,確實不是一個明智的人。」公輸般認為墨子說的很對,但覺的已經答應了楚國,不好反悔。墨子請他引見去見楚王,公輸般答應了。

墨子見到楚王,曉以大義,說的楚王心服口服,但楚王還是說:「公輸般為我製造了雲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

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作城牆,用小木塊作為守城的器械,要與公輸般較量一番。公輸般幾次設置了攻城的妙計,墨子則全部加以抵禦,公輸般只好認輸,但卻說:「我已經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不過我不想說出來。」墨子說:「我也知道你用來對付我的方法是什麼,我也是不想說出來罷了。」楚王問兩人到底在說什麼,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死我,殺死了我,宋國就無人能守城,楚國就可以放心的去攻打宋國。可是我已經安排了我的學生300人,帶著我設計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國的城牆上等著楚國的進攻呢?所以,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絕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國還是無法攻破宋國。」於是,楚王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打算。

墨子成功的勸阻了楚王,便起程回魯國。途徑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閭門內避雨,看守閭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剛剛挽救了宋國,使宋人免遭滅頂之災,實在是宋國的恩人。宋人卻毫不知情,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報。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有好的內在實質就行了,還要外表的文采做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大夫您這麼談論君子!說話當慎重,不可失言。內在的實質就如同是外表的文采,外表的文采就如同是內在的實質。去掉斑紋的虎豹的皮,就如同是去掉毛的狗羊的皮。」
  • 子貢問怎麼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當政者。」
  • 魯哀公問:「那麼,怎樣侍奉神呢?」孔子說:「依據禮儀順應天時。民眾見到君王以禮敬神就會上下幫助,互相幫助就會快樂,快樂就沒有了憂愁,這樣就會減少對君王的怨恨而不會作亂了。祭祀之禮要合乎四季,四個孟月,四個季月,祭獻五牲,祭獻五穀,只要儀式十分符合規定就一定與時節相適應,我不知道這是否就可以免於災禍了。」
  • 孔子說:「顏回的德行已接近完善,然而常常貧困。端本賜沒有隨其自然、聽天由命,他去做買賣,預測行情,卻常常猜中。」
  • 孔子說:「君子廣博地學習正統的文化藝術,並且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也就可以不偏離正道或背道而行了。」
  • 戰國時代,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季梁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即停止了旅行,想回去勸阻。
  • 後來「捨本事末」逐漸演變成「捨本逐末」,用來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視枝微末節,不知輕重之意。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齡稍微大於你們,就不跟我說了。你們平日總是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將如何做呢?」
  •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史記·汲鄭列傳》中有感而發說:汲、鄭二位賢能之人在漢初都位居高官,受到眾人敬畏,每日上門逢迎奉承的人絡繹不絕。但因為他們正直的個性不容於官場,後來都丟官失去權勢,連生活都陷入困境,而此時,往日的賓客也就消失無影無蹤。
  • 「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是從這首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來,即在耳邊提醒,當面告誡;用來比喻殷切熱心的教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