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說 父母如何和青少年溝通 (下)

編譯/黎元源、 宇藍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0月08日訊】面對長成青少年的兒女,你準備好了嗎?如何和一個「喜怒無常」的「小大人」溝通呢?如何和一個只會回答「嗯」、「啊」的人進行交談呢?在上文中,我們講述了「認清現實:孩子變得有點瘋」、「不斷學習:教育自己做爸媽」、「保持冷靜:別讓情緒太激烈」和「容忍不同:不要輕易挑起爭端」四個實用小貼士,現在我們來分享更多的溝通竅門。

5.共同愛好——交叉的生活有話說

全國範圍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其實在內心深處希望有父母在左右,並且成為他們生活的嚮導。問題是,很多「激進」的父母因為干涉孩子的生活過多,而最終讓孩子失去了向父母打開心扉的興趣。如果不想成為孩子生活的旁觀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共同的愛好。比如,父子之間的談話可以圍繞青少年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比如音樂,電視劇等等。

6.運用科技——向孩子請教新鮮事物

現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青少年對於新奇事物的強烈敏感性,往往使得我們的孩子走在科技運用的前沿。而「沉穩老成」的我們卻在時代大潮中由「潮男潮女」降級為不會使用高科技的「笨手」。 這個時候,不妨時常向你身邊的這個「小大人」請教科技產品的使用,因為他們的「外星智慧」可以輕而易舉地捕獲最新資訊。說不定,他會推薦你拷貝他ipod 中的最新音樂喔。

7.深入溝通——走進他們的青春地帶

或許你總是嘗試和成為「小大人」的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但是總感覺孩子沒有完全放鬆。那麼不妨試著走進專屬於這些青少年的青春地帶,比如一些以青少年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商場、高爾夫球場或者星巴克。在這些孩子們經常交友玩樂的場所,他們更容易變得輕鬆起來,說不定這些就是他打開心扉的地方。

8.坦誠心情——莫讓誤會成心結

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能很準確地解讀人的面部表情。他們經常把「疲憊」的表情理解為「生氣」。 而這些誤會可能會傷害他們年輕而敏感的心,並成為親子關係的障礙。因此,做一個大氣的父母,向孩子袒露自己心情的父母,很多時候都十分必要。因為誤會往往會演變成解不開的「結」。

9.隨時問候——保持良好的溝通習慣

不要成為一個對孩子日程一無所知的父母。 每天堅持一起用餐和餐後小敘可以讓孩子養成融入家庭生活的好習慣。而這個時候也是你問候他們和關心他們的黃金時間。準備好甜點,開始傾聽這些「外星人」的精彩故事和年少心情吧。

10.拉攏好友——成為他好友的父母的好朋友

如果你能和他好友的父母成為好朋友,這將會成為你們家庭生活的一個大金礦。陽光午後的一個燒烤聚會,媽媽們的週末茶話會,幾個家庭的讀書會,都將讓你更加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更加享受親子關係帶來的豐富生活。

最後,勉勵天下所有的父母:永遠不要放棄和孩子溝通,無論什麼途徑,讓我們去嘗試,去堅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陳勤台灣台南訊)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志工隊於5日在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的家庭教育中心舉行志工授證大會,上午授證典禮,下午將安排至臺南府城吳園、赤崁樓及孔廟半日遊,讓志工夥伴重新認識深具文化資產的府城文化與觀光。
  • (大紀元記者陳勤台灣台南報導)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於南市安定區南安國小舉辦「愛家515-全家ㄧ起做家務」國際家庭日活動,15日上午9點起由南安國小張春琦校長率領該校舞獅「祥獅獻瑞慶太平」以及「扯鈴」展開序幕。
  • (大紀元記者林秀麗台北報導)今年內政部單親戶數推估值4.18%推算,至今年6月止,新北市約有近6萬戶單親家庭。一般形成單親家庭的因素,官方調查以「離婚」者比例最高 ,單親子女需要單親父母更多的關注,不當的處理除了造成家庭問題也易造成社會的安全,親子關係圖書作者林慧珍與新北市學校志工經驗分享,如何協助單親家庭子女,並強調應重視婚前經營家庭的認知教育。
  • (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為使家庭教育專職人員與志工,於推展庭教育過程中、融入性別平等議題,教育部委託新竹縣辦理、北區11縣市「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家庭教育計畫培訓」活動, 15、16日為第一梯次, 22、23日為第二梯次。
  • (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本著「品德決定人一生成就的高度」此一理念,將於11月12、13日假頭城鎮YWCA聽濤營,舉辦二天一夜「蘭陽有品體驗營」活動。而品德教育之深耕,應從小做起,更要從家庭親子做起。此課程以「品德」為經,以「體驗」為緯,讓學員在遊戲中「玩出好品格」,進而型塑和樂溫馨的『蘭陽有品』品格家園。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