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產銷合作 共創友善環境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6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朱孝貞台北報導)生態養殖的水產產值只有集約式養殖的1/10,很多漁民還不願改變集約式養殖方式。但是「天底下沒有東西是可以無限量取用。所謂的生態養殖就是以天然方式養殖。自然界生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證實是穩定性最高的動植物生長環境。」湧升海洋公司負責人徐承堉解釋生態養殖的可行性。

非自然養殖危害人體

自然養殖就是依照自然界生態環境養殖。徐承堉說:「水缸大小適合養三條魚,硬是要提高產量而超養50條魚,超過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點,胺跟氮就會超量。」單位水池能養多少生物是自然界固定的法則,超養除非採用很多非自然手段去改變環境才能達到目標。而非自然手段卻往往會危害人體健康。

以集約式高密度養殖白蝦為例,蝦子是低階的甲殼類生物,牠沒有免疫系統,所以得造一個類似溫室保溫箱的隔絕環境讓蝦子跟外面的病毒隔離。在密閉擁擠空間中,白蝦得了白點病就容易快速傳染造成大量死亡,需要用藥控制牠生長的環境無病毒。徐承堉表示,生態環境不好,所有的動植物都會長得不好。而生態養殖的蝦得了白點病死掉後會浮在岸邊,被鳥吃掉不會留在魚池汙染環境。

鼓勵天然養殖 共盡責任

很多漁民認為自然生態養殖的方式行不通,他們不敢冒這個風險。湧升海洋公司不但鼓勵他們去試試看自然養殖方法,且答應漁民負責行銷,獲得近200戶有產銷履歷認證的養殖戶認同,全權交由湧升海洋公司負責銷售。

湧升流能將300公尺以下的次層海水帶到海面,帶來很多營養鹽,湧升流成為海洋生物的動力。那些營養鹽就會讓很多藻類繁殖,把小魚、小蝦、大魚、大蝦帶過來。湧升海洋公司希望能夠扮演水產界的湧升流,不斷的努力提供最自然養殖知識給養殖戶,讓水產業能夠生生不息的發展。徐承堉呼籲,消費者也為環境盡一份責任,包括不浪費食物、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水產。消費者不再只是消耗者也可以是海洋中的湧升流。◇

(責任編輯:敏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北報導)堅持維護生存環境,儘管沒賺錢硬是要從事漁業生態養殖,嘉義縣布袋鎮的邱經堯、邱健程兩兄弟,民國90年接下父母經營近30年的3公頃魚塭。11年來借錢租地擴大魚塭面積到27.6公頃,共有6區47個生態養殖魚池。
  • 中華文化總會今天(20日)發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記錄台南黑糖製糖師以柴燒古法煉糖的故事,找回台灣的「甜蜜」記憶。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寧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視攝影師兼燈光師,參與拍攝了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和網飛旗下的電影。他還擔任過法輪功真相電影的攝影總監,包括《為你而來》和《永恆的五十分鐘》。艾文是一名從小修煉的法輪功學員,他是怎樣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青年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 與西方基督教相關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和東方的壽星老人一樣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說人物。不同於只留在傳說中的東方老壽星,每年聖誕期間,世界各地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聖誕老人同時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與大家共慶聖誕。
  • 戰爭中的的神蹟,一人俘虜132人怎麼做到的?為神服務與向國家效忠,在戰場上如何兩全?懸崖上的軍醫,硝煙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傷員?
  • 出生於俄羅斯的亞歷山大‧格拉博維茨基(Alexander A. Grabovetskiy)很早就發覺木雕十分迷人。大約五歲,他就對當地的禮品店中那些手工製作的木雕玩具——雕刻的熊及其它小動物,深深著迷。他還記得他不停地問自己:「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當時,小小年紀的他一點也不知道木雕會成為他的世界,而一把簡單的木刻刀會是他在蘇聯與美國的救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