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人的閱讀量為何少的可憐?

人氣 25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7月05日訊】最新的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的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事實上,這項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負責組織,開始於1999年,且每年進行一次的有關中國人閱讀量的調查,一直以來都不容樂觀。從2008年到2012年,這一數字始終徘徊在4.75本、3.88本、4.25本、4.35本、4.39本之間,並未有明顯的變化。此外,有媒體報導,如果扣除教科書的閱讀量,中國人平均一年讀書不到一本。而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書《低智商社會》中也曾一針見血的提到,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平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如此鮮明的對比所呈現出的巨大懸殊,是否讓每一位親眼目睹這些數據的中國人都感到無言以對?從未想過原來一直活的如此膚淺的中國人,是否應該深入的剖析與反思一下,為何在自己與閱讀之間設置了這般遙遠的距離?為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用來享受閱讀的時間與閒暇竟是如此之少?難道說,中國人原本就沒有閱讀的興趣?

一個有關「你為甚麼不讀書」的微博調查用這樣的數據回答了上述問題:在參與的345人中,52%的人認為「好書少,不知看啥」,24%的人認為「太忙了,沒有時間」,15%的人認為「書太貴,買的少」,僅有10%的人認為「不喜歡,不想看」。儘管這只是針對一小撮人進行的網絡調查,然而,民眾真實的想法足以從這些原因所佔的比例中得到有效的體現與表達。

既然「不喜歡,不想看」的回答被排在四個原因的最後,那麼我們就更應該想一想,並不厭倦讀書的中國人到底為何不讀書?台灣的《遠見》雜誌於2010年進行調查發現,學歷愈高或收入愈高的人士,閱讀時間和買書金額也較多。此外,網絡上有人以《史蒂夫喬布斯傳》、《達•芬奇密碼》、黑格爾的《美學》三本圖書為例,比較中國與美、俄、日三國工薪階層在購買圖書時的花費占比。而結果顯示,這四國中,美國人用來買書所花的工資錢數最少,中國人的花費則最多。

由此可見,「書太貴」並不是普通老百姓在購書時所形成的主觀上的錯覺,而是中國低收入、高物價的殘酷現實在買書過程中的一種真實且毫無例外的體現。更重要的是,相比英國政府撥款數千萬英鎊對每一位母親和低幼兒童進行資助的「閱讀起跑線」以及「1英鎊購書計劃」的項目,相比對這類資助項目進行借鑒、效仿的包括中國香港、台灣的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的有關部門不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儼然一副「鐵公雞」的做派,甚至拿出「一沒轍就用強」的姿態提出「全民閱讀立法」的強制方案。這樣看來,中國人若想在買書的資金上獲得政府的幫助,最終極有可能只是一種奢望而已。

事實上,認為「好書少」的52%的民眾可謂是道出了中國目前閱讀境況堪憂的重要原因。如果說,書籍中的豐富內涵真能帶給閱讀者精神上的愉悅以及心靈深處的慰藉,那麼即使花費再多,也會讓人甘之如飴。在經典古籍近乎喪失殆盡的今日中國,在古老文明以及傳統精神或被曲解、或被摧毀的現代社會,中國人哪裏還能找到足以觸動靈魂、充實內心的傳世名著?即便是有,也會長期「隱身」在不知哪個圖書館亦或哪個早已讓人遺忘的角落裡;即便是有,也會被各大書店裡成堆的政治理論書、應試參考書以及盛極一時的暢銷書所遮擋、掩埋。當閱讀的意義被看作是在精神世界裡行走,人們就會不自覺地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找某種精神上的提升與共鳴。倘若這種發自內心的本能渴望無法實現,那麼讀書便如隔靴搔癢,也失去了原有的興味與樂趣。

中國人就是這樣在無數次的不能滿足的失望中逐漸遺忘了讀書的初衷與本意,長此以往自然就覺得閱讀不過是一種可有可無、甚至是毫無樂趣可言的無聊之舉。於是,奔忙的日子無暇閱讀,交際與應酬所帶來的現實意義則讓人不再流連閱讀過程中所能享受到的雋永與平靜。因此,24%的人認為不讀書是因為「太忙了,沒有時間」,除了可被理解為「生活所迫」之外,或許也是一種因讀不到好書而無奈回應的藉口與說辭而已。

按照中國人自己表述的原因來看,閱讀量如此之少其實與自身的喜好、興趣並無太大關聯,說到底是因為享受讀書的閒暇時光以及有機會讀到一本好書的權利被無情的剝奪。中國人沒有錢、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興趣而不得不遠離書本,其結果只有一種,內心變得浮躁不安、頭腦變得愚昧遲鈍的同時,更加不能獨立的思考週遭的環境以及正確的判斷是非善惡。而這樣的結果只可能為一種人提供便利,那便是希望政令在下達、執行的過程中只有服從、沒有反抗的政治當權者。如果說不閱讀尚有一種好處,那受益的也只能是他們而已。

相關新聞
重功利輕文化 中國人閱讀狀況堪憂
以色列Maariv報:中共從活人身上摘取器官
把選書的自由還給孩子 閱讀效果更卓著
北京特大賣淫集團揭底:小姐免費服務警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