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熱鬧與冷清

作者:青松

在熱鬧中依然保持獨立自我的人,在冷清中怡然自得、充實而幸福的人,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34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們所住的小城風景如畫,沒有大都市的喧囂,也鮮少聽說文化名人。

初到這裏時,我感到冷清,一種精神上的寂寞。後來生活步入正軌,忙忙碌碌,再顧不上多想。慢慢也懂得,決定一個人高度的不是身在何處,而是能達到怎樣的境界。心安下來後,便能踏踏實實做些事了。

前段時間,聽朋友提到一位知名作家。那可是風口浪尖的人物,她寫的書銷量驚人,經常一語激起千層浪,被很多人批判,也被很多人追崇。在我看來,她一直生活在萬眾矚目的光環中,應是樂在其中的。

但朋友告訴我,其實那位作家這些年一直住在我們所在的小城,她的家離我們不超過一公里。我聽得瞠目結舌,我們這裏居然隱居著這樣一位風雲人物?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呢?

朋友解釋說,作家厭倦了熙熙攘攘,她需要獨處、思考,於是來這裏定居。因為不想被打擾,所以從來不對外公開自己的住址或相關資訊。網上、電視上偶爾還會有她的身影與名字,不過沒人知道她到底住在哪裡。

作家離開了熱鬧的生活,選擇冷清。我想,她一定是在冷清中發現了更有價值、超過熱鬧的東西。當眼前琳琅滿目、處處珍品時,我們會被吸引,並且容易忽略自己的理性與思考。當身邊冷冷清清時,看似寂寞,但自我是清醒的,內心是最充實的。

所以,熱鬧與冷清不是表面看來那麼簡單與絕對。在熱鬧中依然保持獨立自我的人,在冷清中怡然自得、充實而幸福的人,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吧。@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開始,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 普布利烏斯‧維吉利烏斯‧馬羅(拉丁語: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是古羅馬奧古斯都(原名屋大維)時代的詩人。也許大家更熟悉的,是他英語化的名字——維吉爾(Vergil或Virgil)。
  • 在《紅樓夢》鍾靈毓秀的少女中,釵黛可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而湘雲則是最絢麗的霞光異彩。
  • 在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個房間、每道樓梯、走廊的每一面牆上,都掛滿了令人驚嘆的畫作,一幅挨著一幅,吸引著觀者駐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兩小時時間——羅斯是美國收藏19世紀藝術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穩步擴展,主要是通過在買賣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錢進去。
  • 中國古村在地理上的絕跡,以及其古老風韻的散失,令人扼腕、引人思考。顯然,當城市和鄉村建設與文物保護髮生衝突時,歷史悠久的文物往往要為「開發」讓路,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載體被輕視、被損毀。
  • 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有成長過程的興衰,有生命的高潮與低潮。一個城市該如何記憶它自己,是否有靜夜孤燈映照青石板的寂寞?是否有樓起樓塌、歷史更迭的惶恐?城市作為一種空間的拓展,記憶蜿蜒,從一個時空進入另一個時空。
  • 大家知道歷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嗎?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出自誰的筆下?中國歷史上唯一參與撰寫24史的女性又是誰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中國古代的四大才女......
  • 曾經,古樸小鎮是遊客們的心之所向。如今,即使門票價格降低,遊客們還是不願意去。只留下寂寞的古城獨自嘆息。
  • 1990年代中期,朝鮮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的一份報告稱,朝鮮從1996到2010年,共經歷了15次災難。在大饑饉的烏雲籠罩下,鴨綠江上湧起了一股販賣人口的暗流。 2004年夏,我採訪了下露河朝鮮族鄉等地的「脫北女」。同時,查閱了有關販賣朝鮮婦女的卷宗以及蒐集了70件案例(2001——2008)。由此,那些遭遇各異的朝鮮女人和形形色色的涉案人形成了我的「抽屜文學」。
  • 清朝官員張潮評價花隱道人,自古以來,隱於花間的人大多是高人韻士,而菊花尤其與隱者相得益彰。高公旦的「花隱」,妙在完全沒有重蹈陶淵明之履,隱於鬧市,更勝一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