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是雲是山

作者:青松
是雲是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遠處的風景在某時某刻曾經讓人心生嚮往,讓人思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從辦公室向外看,視野很開闊,能看到遠處的山。工作累了,我經常站到窗邊遠眺。

遠處的山共有兩重,前面的山稍矮,後面的山略高,高低搭配,層次分明。山上綠樹成蔭,總忍不住遐想,如果順小路上山該是多麼愜意。

前天,又往窗外看,突然發現遠山變了。在第二重山後面,又多了一重更高的山。熟悉的景觀突變,讓我十分奇怪是為什麼。

首先想到,是厚厚的雲層籠罩到了山上,這是最簡單的解釋。但是,怎麼看都不像雲。天明明晴朗,而那雲卻是灰色的,與遠山的顏色相同。而且,輪廓與山一模一樣,有棱角,有上坡,有下坡。

如果不是雲,便應是海市蜃樓了。我拿手機拍下照片,反覆端詳,的確像山。但是,依然沒有底氣直接下結論說出現了海市蜃樓。如果是海市蜃樓,肯定很多人都看到了,網上該很快就會出現網友的圖片和評論了吧。

所以,糾結了一會兒,我又回到原點,猜想或許那只是雲,只是長得特別像山的雲。風輕輕吹過,天上縷縷白雲隨風飄動,而那第三重山則是穩穩的,輪廓未變,顏色不改。我的判斷依然在雲與山之間搖擺。

觀察了許久,沒有太多變化,我便回到座位上繼續工作。偶爾抬頭,還能看到那第三重山。後來,慢慢起霧。看遠處,隱約只能看到第一重山,再後面的是什麼都看不見了。在白霧的籠罩下,一切都歸於虛無。

那一刻,突然意識到,是雲是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遠處的風景在某時某刻曾經讓人心生嚮往,讓人思索。而答案到底是什麼,也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我們只是在求索的路上,一步步更接近真理……@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第一部份,又名《心理建設》,寫成於1918年底,次年5月20日出版。當時上海出版社即評價其是「破天荒之學說,救國之良方」。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心是人世間萬事之本源,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情和現象最終都可以歸之於心。他說:「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是吾黨 之建國計劃,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 公元1492年,哥倫布攜帶著《聖經》和《馬可.波羅遊記》,帶領他的航海團隊,浩浩蕩蕩地向東方的大元王朝出發。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永保青春健康」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夢想,五千年前《黃帝內經》教導我們如何養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養生不需要吃藥,而是從我們的「內心」做起,讓我們回到時光隧道,探索古人的大智慧。
  •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何守正等上表彈劾,言蘇軾詩句譏諷朝政,暗藏不軌;神宗大怒,將蘇軾逮捕入獄待死,史稱「烏臺詩案」。這是蘇軾政治生涯的重大轉折,他在獄中歷盡折磨,三不五時接受嚴刑拷打,「詬辱通宵不忍聞」,幾度將要命絕;……所幸最終免死,改謫黃州團練副使。
  • 杜甫是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本詩卻具浪漫主義特色,題目點明孔巢父是「歸游江東」,但他究竟要到哪裡去呢?詩中需要交代,但不一定具體說明。「蓬萊織女回雲車,指點虛無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這四句,既交代了孔巢 父的去路,又讚揚他的非同凡俗。
  • 大清聖祖康熙皇帝締造的「康乾盛世」,在中國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而作為帝王,康熙罕見的好學,其博覽全書、興趣廣泛,不僅熟讀儒家經典,學以致用,而且在地理、氣象、農業、史學以及西方曆法、數學、機械、醫學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康熙的學問在歷代帝王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其鮮為人知的「偏門雜學」才識則體現在他編撰的《几睱格物編》一書中。一篇篇小短文,迄今讀來,仍十分有趣。
  • 海市蜃樓,又稱海市、蜃樓、蜃景等,它是來自另外空間的真實景觀?還是所謂的大氣折射形成的幻景?一個神祕的現象,饒有趣味的話題,等待世人探索,揭曉它的祕密。
  • 古今中外記錄的海市蜃樓不勝枚舉,奇觀背後的成因至今仍然是謎。走進《未解之謎》,讓我們一起欣賞美景奇幻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傳神寫照。
  • 唐詩中,於桃花流傳最廣的一首詩,當屬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