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天婦羅」 注意這些細節才能引出美味

作者: 早乙女哲哉(そうとめてつや)

人氣 459

生吃更好吃的食材,沒有必要特地製作成天婦羅。這是我的天婦羅哲學。

食材的脫水作業

無論是麵衣酥脆的口感,或是油的風味,確實都是天婦羅其中一項奧妙之處。然而,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是活用食材本身的味道。有件事要說在前頭,倘若有其他任何料理方法,更能引出食材的美味,就不必非得製作成天婦羅。

反之亦然。總歸而言,製作成天婦羅後,無法讓美味度提升的食材,就不應該將其列入選擇。

舉例來說,生的明蝦含有豐富的水份。水分中也包含許多美味成分,但兩者若是同時呈現於味覺上,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說得好聽是「獨特的風味」,說得難聽則是「有味道」。此處的味道是指明蝦的腥味或鐵鏽味。然而,若完全沒有那股味道,又會變得無味無香。

追根究底,味道和美味一體兩面。若要讓品嘗的人感受到美味,只要適當調和食材的個性即可。如此一來,蝦子獨特的味道就會立刻變化為美味的鮮味。

大明蝦常用於日本料理。(Fotolia)

該怎麼做呢?只需要去除蝦子多餘的水分即可。而這也是「天婦羅」這種料理方法存在的理由。

天婦羅的做法可以說是「以麵衣做為讓食材脫水的媒介,同時進行調整及整合」。

我們所做的事,就如同化學課本上出現的教學內容。所謂的專業料理人,首要前提就是有邏輯、有系統地掌握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上曖昧無法釐清的部分就置之腦後,例如,為什麼能從顧客身上獲得金錢?就算或許偶爾能碰巧做出美味的料理,但也無法稱之為專業。

明確的想像圖

經常被問到「這個食材需要油炸多長的時間?」。我一律回答「炸到食材變好吃為止,趁還沒有變難吃之前起鍋。」面對虛無縹緲的問題,只能苦笑以對。若是有點慧根的的人,應該能馬上理解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事。

沒有所謂固定的油炸時間。只要水分乾得差不多,美味開始甦醒,就是從油鍋撈起的時機點。

假使放著繼續油炸,雖然蝦子的味道會漸漸被除去,但美味也會因此消逝殆盡。正因為味道和美味是一體兩面。

若是海鮮的話,除了肉質會變僵硬外,還會包覆著一股厚重的油膩感。

油炸時間不言而喻,會根據食材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樣的食材,也會因為大小和鮮度產生細微的改變。麵衣和油的狀態,也會造成變化。由此可知,幾分幾秒起鍋都是騙人的。

如果說得如此詳盡仍無法理解、認同的人,應該是不看著料理雜誌的食譜,連一碗味增湯也做不出來吧。電視台和雜誌的採訪記者們,總是糾纏不休地問油炸時間的態度,正是操作手冊文化(過於仰賴操作手冊,只會遵循手冊內容行動,無法融會貫通、隨機應變)橫行的弊端。

然而,若在水分散得差不多時起鍋,明蝦的肉就會處在三分熟的狀態。而我所希望的,就是炸出中心為三分熟的明蝦。三分熟的狀態最能品嘗到蝦子的鮮甜滋味。某次吃冰淇淋時,我的腦中突然浮現出這個道理。比起冰冰涼涼的時候,慢慢開始融化的冰淇淋吃起來反而更甜。一旦開始融化,嚐起來就會愈來愈甜美。

換而言之,人類的舌頭對於食物甜度的感知,會隨著溫度改變。我認為稍微高於體溫些許的溫度,就是能品嘗出明蝦最鮮美的甜味的溫度。

如此這般,我會將明蝦的中心控制在四十度到五十度之間,並留心注意維持麵衣的輕盈酥脆。

為此,必須在短時間內透過高溫油油炸完成。很多人都說「我喜歡吃明蝦的尾巴」,但我的作法並不會將尾巴炸得如此透徹。第一次吃到炸成焦黃色的蝦尾巴確實會覺得美味。但若把尾巴炸到呈現焦黃色,肉質會變硬。沒有笨蛋會注重蝦尾的口感,勝過蝦肉的美味。

用剩的蛋黃
炸蝦天婦羅。(shutterstock)

透過這種作法所炸出來的明蝦,麵衣是金黃色,蝦子的表面是火紅色,內在則是雪白色,而雪白色的蝦肉中,能微微看見受熱過的痕跡,以及三分熟的透明感,這就是完美呈現漸層變化的明蝦天婦羅。

每天不厭其煩地持續練習後,光看著油鍋內的明蝦,腦海中就能浮現牠的剖面圖。我能夠明確想象出從表面到中心,蝦子呈現漸層的畫面。

水和油的交替作業

雖然先前提過「天婦羅就是一種控制食材脫水狀況的料理」,但食材會因為脫水的程度,以及情況產生變化,例如大眼牛尾魚和星鰻的味道強烈,所以作法不能和明蝦相同。大眼牛尾魚和星鰻,是一種必須炸到連小刺都炸到十分透澈,才會變得美味的食材。

為什麼會發生「脫水」的現象?原因當然是因為油所傳導的熱能而引起。

油本身就帶有脫水的能力。油、水不相容。因此,當食材內含有的水分蒸發之後,油會取而代之,進入食材內部。

換句話說,天婦羅也能說是一種油水交替的料理手法。雖然,低溫油也會產生脫水現象,但隨著溫度的上升,脫水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

前面有提到,工作時我能夠想像出食材的剖面圖,這正是能夠掌控脫水狀況的意思。我明確說過「天婦羅是靠聲音去油炸」,而我所指的就是聽脫水的聲音,脫水的聲音簡單來說,就是泡沫的聲音。食材每一分、每一秒的脫水狀況,同時也會顯現於泡沫的狀態上。

一開始脫水的聲音是「噗嘁噗嘁啾—啾—」,接著才會轉變為「咻—咻—」(透過聲音模擬)。與此同時,泡沬也會從大變小。若能仔細看清楚這個變化現象,即可輕鬆掌握起鍋的時機點。換而言之,唯有靈活運用五感,才能做出完美的天婦羅。

理想的麵衣

如果要流暢且平衡地完成脫水現象,亦稱作交替現象,麵衣的角色就變得極為重要。再怎麼說天婦羅都會包裹麵衣。而我所指的,並不是連麵衣都必須非得炸得極其完美(以結果來說,麵衣不能炸得很差,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麵粉中倒入水,充分攪拌過後,麩質會透過交織作用產生黏性。製作麵包時,若水和麵粉沒有完全結合形成麩質,麵團將無法成型,但對於天婦羅來說,麩質並不是令人喜愛的存在。黏性過強的麵衣,在火力較弱時,會讓麵衣變得軟爛;透過高溫油炸時,才會呈現酥脆爽口的口感。

然而,問題並不只是口感而已。天婦羅麵衣內所含有的麩質,會成為阻礙的根本原因在於,水分和油所產生的交替現象。其中,會選擇筋度最弱的低筋麵粉,原因也是在此。順帶一說,筋度強的麵粉指的是:能夠產生許多麩質薄膜的意思。

加熱天婦羅的麵衣時,必須製作無數個氣孔。換言之,富含透氣性的麵衣最為理想。油藉由麵衣上無數的氣孔進到內部後,才能順暢地和食材內的水分進行交替作用。由此可知,麩質薄膜無庸置疑是個累贅。

當了解到麵衣是促使交替作用發生的管道後,即可根據各種食材的特性,隨心所欲改變油炸的方法。像是去除味道、排去食材全部的水分、改變正反面沾裹麵衣的厚薄度,或是事先沾上蕎麥粉等等。

再者,除了麵衣的沾裹方法之外,油的溫度,以及從油鍋中撈起的時機點,只要能巧妙地控制這三點,就能引出十二萬分的美味,凸顯食材的特色。為了避免麩質形成,必須調製出透氣性高的麵衣。

首先,需要事先將雞蛋、水和麵粉全部放進冰箱冷藏。蛋液確實打散後,在倒入麵粉前,先和水混合攪拌均勻。接著一邊將麵粉過篩,一邊加入其中,握住調理長筷的手不要施力,慢慢地攪拌。

室溫較高時,經過一段時間後麩質會自然形成,因此,麵衣必須在油炸的前一刻才開始調製。一開始麵衣的濃度可以設定為六分左右,後續再追加麵粉調整即可。

調理長筷需浮於缽中一半左右的高度,因此,麵衣的上半部必須有一定的濃稠度。握住筷子的手不能施力,即使結塊也無傷大雅。

認識「油」

雖說我不太確定是根據什麼原因,起源來自哪裡,但從以前開始,大家都說最適合天婦羅的油溫是一百八十度。我推測或是只是因為以前最高的油溫只能達到一百八十度而已。若是使用現今經過高度精煉加工的食用油,自然不必再拘泥於一百八十度這個數字。

舉例而言,一般稱為沙拉油的精煉油,發煙點為二百三十度。雜質越少的油,發煙點越高。

沙拉油是根據精煉的方法分類,而非取決於使用的植物或是種子。因此,不論是芝麻,或是油菜籽都屬於沙拉油的一種。如同生食蔬菜的醬料一般,即便遇到低溫也不會結晶凝固,故經過高度精煉加工的油品,即稱為沙拉油。正因為雜質含量少,不論香氣或是味道都很淡薄,無香無味正是它的特徵。

我會選擇沙拉油中,精煉度較低的胡麻油,混合其中一起使用。目的是為了活用胡麻油的美味,以及香氣。混合的比例會根據季節調整。夏天時沙拉油的比例較高,呈現清爽順口的口感,冬天則會加重胡麻油的比例,創造濃郁醇厚的香氣。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配合季節營造不同風味。而是要讓客人感覺到一整年都能吃到品質相同,一樣美味的天婦羅。

即便了解油的特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光靠表面膚淺的知識可是行不通的。唯有透過不懈的努力精進,才有辦法融會貫通。

因此,油炸天婦羅時,必須全心全意留心注意油的狀態。天婦羅花(炸酥)和沉入底部的炸渣,正是污染油鍋的元兇,必須持續不停地將之撈出來。此外,油鍋發出的聲音和產生的泡沫,這兩者的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重點。

油會隨著使用時間逐漸變質,泡沫會漸漸縮小,聲音也會慢慢減弱,最後甚至弱化變為混濁的聲音。然而,當這兩者的變化,已經清晰到能用雙耳和肉眼確認時,肯定為時已晚。因此,必須將自己訓練到,能夠瞬間察覺細微變化的程度。

如果沒有發現油品變質,炸出來的天婦羅會變得糊爛不夠爽脆,這種狀況與其說是「油炸」,「燉煮」反而更為適切。當油品開始變質,會出現因發生氧化反應而產生油耗味等變化。

若沒有在上述這些狀況發生前更換油品,會炸出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天婦羅。話雖如此,但草率不加思考隨便換油,是無法做生意的。畢竟,能在變化產生時,馬上察覺才是最重要的。

並不是只要將油換新,就萬無一失。剛倒入油鍋的油容易導致麵衣脫落,讓天婦羅變得光禿禿的。但麵衣包裹狀態愈牢固的天婦羅,則愈容易被打散。

為了避免碰到麻煩的油,讓工作成果化為泡影,將全新的油倒入油鍋後,我還會再倒入一成左右更換前的舊油。只要多下一點功夫,就能讓油變得柔和圓滑,油炸起來也變得更加容易。

天婦羅。(Fotolia)

比技術更重要的東西

食材的味道、麵衣的特質、油品的力量,以及人類的味蕾。只要能透徹理解上述幾項關鍵,必定能找出藏於其中的最大公約數。當找到答案之後,必須運用頭腦和五感,深入研究食材。透過反覆不停地練習,就能得到最完美的平衡公式。

雖然我並沒有否定書本上的知識,但說到底那些只能稱為線索而已。必須親身感受、體驗與了解食材,才能精益求精,邁向最高境界。

此外,無論想學習多高深的技術,只要身為一名料理人,將技術鑽研至極是理所當然的事。若要再上一層樓,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親身感受。

感性是與生俱來的特質。然而,若是能坦然面對世界上所有事物,接納每個人的想法和心意,我認為就能喚醒存在於自己體內的力量。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天婦羅之神:和食巨匠的職人信念》,出色文化提供>

書封。(出色文化提供)

●【超市食材料理】醬燒南瓜雞胸肉排

●【超市食材料理】酸甜番茄雞腿排

●【超市食材料理】日式居酒屋南蠻風茄子雞肉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超市食材料理】豆瓣雞翅豆芽菜
用五感做麵包 「聽觸嗅視味」體驗烘焙的樂趣
自己在家做麵包 熟練的祕訣就是經常動手做
自製美味麵包 好吃的關鍵就在酵母前置酵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