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喜歡音樂和舞蹈 從小培養潛力無窮

舞蹈是父母和牙牙學語的嬰兒建立聯繫的一種方式。(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3月12日訊】(Walker Larson撰文/大紀元記者曲志卓編譯)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臉上就會綻放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旋轉的動作。

到目前為止,她還不懂得品味音樂。事實上,即使沒有音樂而只是有節奏的聲音,如烘乾機的隆隆聲或有押韻的童謠也會讓她跳起舞來,笨重的小腳不由自主地砰砰作響。世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拼貼畫,螺旋和旋轉的聲音縈繞在她長滿捲髮的腦袋中,她處處都能聽到音樂,即使是洗衣服等簡單的日常活動。她希望與外界一同歡樂。

75%的嬰兒在9個月大時就會跳舞。我一直對嬰兒在開始說話之前就會跳舞這件事感到很神奇。嬰兒的第一語言不是文字,而是音樂。從嬰兒的行為很明顯就能看出,我們一出生就在嘗試讓我們的身體與外在世界的秩序協調一致,就像音樂的節奏與模式所傳達的。

在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奧西諾(Orsino)說音樂是愛的食糧。對於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確實如此:幼兒聽著音樂開始手舞足蹈是他對世界和人類愛的喃喃自語。

幼兒跳舞通常是社交活動。我的女兒看見我點頭,立刻就能明白我是什麼意思:我們要一起跳舞。她明白這可以是一項共同進行的活動,因此她不僅要與外部世界的秩序保持協調,還要與父母建立聯繫。

研究顯示,與沒有音樂的活動相比,孩子和父母一起跳舞能促進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有助於建立親子關係,這是愛的食糧。

人類對秩序的熱愛

這種對音樂(或至少有節奏的聲音)的感受以及融入其中的熱情是人的天性,甚至在語言出現之前,遠比理性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是為什麼?

這裡有我們內心深處一些很難解析的部分。一個可能的答案是人類對秩序(order)的渴望,這種對秩序的渴望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存在,至少在新生兒身上就已存在。

我們天生就能識別秩序,憑直覺就知道秩序的背後是有意義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觀察到,人類生活離不開意義這一件事。我們不僅希望通過世界的秩序來識別事物的意義(音樂是有序的聲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希望擁有這種秩序與意義。就舞蹈而言,我們試圖更深入地進入音樂的秩序,可以說,在我們的身體中「擁有」它。

音樂吸引兒童甚至嬰兒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存在於情感領域。每個父母都深有同感,新生兒一出生,他的情感就比理性智力(rational intellect)有更充分的發展。小諾亞可能無法表達悲傷、憤怒或他對正義的看法,但當他想要更多的餅乾又得不到時,他肯定對這件事有感覺。這也許是音樂在小小年紀就吸引孩子的一個原因:音樂直接與心靈對話,這是幼兒在學會理性思考之前唯一真正懂得的語言。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談到音樂的這種情感力量:

「節奏和旋律可以模仿憤怒和溫柔,也可以模仿勇氣和節制,以及與這些相反的特質及其它性格特質。正如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的那樣,音樂傳達的這些特質並不亞於實際的情感,因為在聆聽這些音樂時,我們的靈魂發生了變化。習慣僅僅表面感受音樂的快樂或痛苦與對現實的感受相去不遠。…足以說明音樂具有塑造性格的力量。」

這句話出自《政治學》中關於教育的一節。亞里士多德觀察到,音樂傳達給聽眾的情感可以影響聽眾的性格,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很重要。

音樂豐富年輕人的心靈

音樂教育可以儘早開始。儘管所謂的「莫扎特效應」(認為從小聽古典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的有效性受到一些科學家的質疑,但研究表明,學習演奏樂器,即使是3歲的孩子也能明顯增加其時空推理(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的能力。另一項研究表明,在子宮內以及出生後一段時間接觸莫扎特音樂的老鼠比聽極簡音樂(minimalist music)、白噪音或什麼都不聽的老鼠更快地走完迷宮。

將這些音樂的好處與上面提到舞動身體的舞蹈的益處相結合,我們就能擁有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東西。在《發育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調查中,15個國家幾乎100%的父母表示他們和寶寶一起跳舞,而且其中許多父母每天都會和寶寶跳舞。這說明舞蹈這種語言是多麼普遍,特別是舞蹈可以當作父母和牙牙學語的幼兒「交談」的一種方式。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聽到美妙的音樂開始跳舞,你應該鼓勵他,甚至跟他一起跳舞,因為孩子也表達了你人性的一部分。

原文「Dance Before Talk: The Benefits and Joy of Music and Dance for Toddler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農村教育現狀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貧困農村高中入學率只有37%,初中輟學率高達31%。這背後是嚴重的城鄉教育差距,農村的孩子嬰兒時就已輸在起跑線上。
  • 在家分娩與典型的醫院分娩非常不同,因為它將分娩變成「一個完全自然的過程,無需害怕」。
  • 衛生局12月26日宣布,紐約市在2022年共迎來了99,459名新生兒,而去年最受歡迎的新生兒名字排行榜保持了先前的紀錄——「利亞姆」(Liam)和「艾瑪」(Emma)依然位居榜首,繼續獨占鰲頭。
  • 嘉義大學自113年1月起承接嘉義市東區社區公共托育家園,照顧12名2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這12位不到2歲的幼童都是嘉大「最年輕的新生」。公共家園提供優化的照顧比,讓就托的幼童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顧,達到政府好、家長好、幼兒好、托育人員好、嘉大好的「五」好。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為了孩子的在線安全,父母首先應該告訴孩子的就是,不接受陌生人的請求,不分享個人信息,以及在下載任何內容之前徵求父母的許可。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為孩子在兒童照護機構註冊之後,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孩子計劃一個積極且成功的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