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生過什麼事(五)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疏離 情感斷裂更容易受傷

作者:布魯斯•D•培理(兒童精神科醫生、神經學家)、 歐普拉.溫弗蕾(Oprah Winfrey,名節目主持人),譯者: 康學慧

人氣 312

編者按:要是家人不相聚吃飯,朋友不出去見面,而只是透過簡訊或推特溝通,那麼,我們便無法創造出那種正向、健康、有來有往的人際連結模式。一起來看看歐普拉和培理醫生的對話。

歐普拉:你曾經說過,我們的世界人際關係貧乏。我們生活的環境裡見到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當我們真的見到人並且進行對話,仍然沒有真正聆聽彼此所說的話,也沒有全心全意陪伴。這樣的情感斷裂,讓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傷。

培理醫生:我認為是這樣沒錯。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棒的國家,有很多善良的人,但我相信整體而言,我們的復原力變差了。我們承受壓力源的能力降低了,因為我們的情感連結降低了。

這樣的人際關係貧乏,代表當我們真正經歷壓力時,緩衝能力變小了。我們變得「過度敏感」,任何可能有潛在威脅的事物,都會引起太激烈的反應,例如政治觀點不同的人。很多人遇到相對算小的挑戰時,卻做出過度的反應。

當我們因為狀態改變了功能而變得過度敏感,我們會迅速改為使用比較不理性、更情緒化的方式思考與行動。我們失去了冷靜思考他人意見、反應的能力,以及嘗試從他人觀點來思考的能力。

歐普拉:我經常看到這樣的狀況。有人犯了錯,或是多年前說過的話又被挖出來,然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便全面啟動。沒有人想要聽別人說話。

培理醫生:最諷刺的是,所有人類溝通的特質,都是來自於溝通失誤、發生不快,然後加以修復的過程。我的好友,發展心理學的先鋒艾德•莊尼克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再修復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復原力。這些摩擦是劑量剛好的壓力,程度適中、可以控制。

舉例來說,對話有助於促進復原力;在家裡餐桌上進行的討論與爭論、朋友之間有點激動的對話,只要之後有修復,這些經驗都有助於培養復原力、發展同理心。我們不該氣沖沖地離開爭執現場,而是該自我調節、修復摩擦、重新建立連結、得到成長。如果只是走開,那麼每個人都輸了。我們需要增強聆聽、調節、反省的能力。這需要原諒的能力,需要有耐心。

成熟的人際互動,必須要能理解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要是家人不相聚吃飯,朋友不出去見面,不進行面對面、長時間的談話,而只是透過簡訊或推特溝通,那麼,我們便無法創造出那種正向、健康、有來有往的人際連結模式。

歐普拉:當然,愉快、正向的時刻很美好。不過,你剛才所說的意思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艱難的時刻、有摩擦的對話。在面臨這種時刻時,我們心中必須覺察「你發生過什麼事?」。

培理醫生:同理心是設身處地的能力―尤其是在情緒上,試著感受一下他們可能有的感受―在認知上也是,從別人的觀點看待狀況。如果抱持同理心進入互動,就比較不會對發生的事有負面觀點。如果順利,這也能讓你更瞭解對方―即使是已經認識的人。你有可能更加瞭解他們的故事,如此一來,當你和他們互動時,調節也會更加良好。

當有人態度惡劣,我們的典型反應是被捲進他們的情緒中―我們失去調節,然後以同樣惡劣的方式回敬。但是,如果進入互動時懷抱著調節良好、富同理心的態度,你的回應就會改變。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自《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悅知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曾臻

書封。(悅知文化提供)

推薦文章

●道歉要懂方法 如何打好職場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斷捨離 精簡人脈打造有意義的連結

●整理名片 審視人際關係 減輕你的社交負擔

相關新聞
人際關係會影響一生 哪些是你最該遠離的人?
為什麼人際關係不好?問自己是否缺乏同理心
有錯就道歉吧!別讓這4種毒素破壞人際關係
想改善人際關係?關注這點妥善溝通更加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