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南亞海嘯 國際醫療救援 台灣路竹會不缺席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斯里蘭卡九日電)重大災難發生時,人們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最可貴。斯里蘭卡在南亞海嘯災情中,許多兒童與老人失去親人,家毀人亡的災民等待中長期協助重建家園。台灣路竹會醫療團在這場世紀大災難的國際援助行動中不缺席,除了醫療義診,也將勘察災情,提出中、長期援助計畫。

台灣路竹會醫療團九日結束斯里蘭卡海嘯救災,以野戰醫院規模的醫療團,此行一共為東部的巴地卡羅(四個難民營的三千五百位災民,提供醫療服務,同時捐助斯里蘭卡五十個貨櫃的白米。

尤其,這些距離首都可倫坡有六、七百公里的地區,曾經是政府軍隊與非政府軍的武裝軍事區,歷經戰爭砲火的民眾,面對前所未見的海嘯大災難,災民渴望的是可以重回安身立命的家園。

印度洋一場海嘯,奪走斯里蘭卡至少二萬四千人性命。不過,因為貧窮,更讓他們重建家園之路,更加艱辛。受到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居民,絕大多數是經濟條件不佳的民眾。強烈的海嘯,更讓他們一無所有。所謂的難民營,就是集中在學校教室或帳棚中收容。

冰冷的地板、課桌椅或泥土就是床。入夜後,一家人蜷曲在一起席地而眠,沒有燈光的教室,偶一抬頭,仍可見到破瓦外的星空,空氣中仍瀰漫著霉味。在海水退去後,搶救出來的衣物與家當,成了唯一的財產。天氣好的時候,廣場的地板曝曬著五顏六色的衣物。

走訪卡魯凡奇谷地(KALUWANCHIKUDY)難民營,這裡收容的兒童人數眾多,卻大多數都是祖父、祖母背著、抱著來醫療團看病的小病號。瑪莎雅在海嘯當天,抱著剛出生一個月的寶貝女兒逃過一劫,襁褓中的嬰兒,渾然不知歷經世紀大災難。

在卡內基葛拉瑪難民營(KANNAGIGRMAM)的一位產婦,更是挺著肚子逃命,想要護衛肚子中的新生命。海嘯過後三天,小女兒呱呱墜地,她卻面臨重建家園的窘境。

樂觀友善的斯里蘭卡人,沒有上課的孩子,在雨中光著身子嬉戲,更多的是感冒的小病號。花蓮門諾醫院醫師王理剛發現,在難民聚集密度高的卡內基葛拉瑪,小朋友身上已經發現有疥瘡與恙蟲。傳染性皮膚病的防治成為公共衛生的課題。

腰酸背痛的災民,隨著災後時間的拉長,病患人數也明顯增加,王理剛醫師研判是逃難與災後整理家園的因素。掛號的志工陳韻珊說,災民除了抱怨全身酸痛,也有部分協助搬運屍體的災民,擔心得到傳染病。

外科醫師王鳳土也處理多起外科肢體受傷病患,部分是因為海嘯時逃難受傷,加上難民營居住環境與衛生不佳,如果不及時處理,將受到感染威脅。持續性的乾淨飲水、疏散過渡密集的難民,成為重回家園過程中,首要課題。

短期的醫療義診,幫助畢竟是有限的。路竹會長劉啟群表示,感謝所有的醫療與志工伙伴,不辭艱辛長途跋涉,為災民服務。物資方面,路竹會捐助的五十個貨櫃的白米,將在一月二十日從台灣裝船,一月底抵達斯里蘭卡。

劉啟群也感謝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願意提供部分經費,作為協助斯里蘭卡災民,中長期重建家園的經費。但是,各界的物資與捐款、人力必須整合,才能有效運用各界捐款,實際幫助當地兒童教育及災民的居住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