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學齡前孩童教養

適鳴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6日訊】現在台灣很多的準媽媽從懷孕開始,就十分關心胎兒的胎教。孕婦可酌情在胎兒3或 6個月時,就開始注意安定自己的情緒、身心健康以及母子之間的心理感應,給胎兒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胎教,可以通過聽音樂、對話、撫摸腹部、觸壓、拍打、彩色卡片、光照….等適當的方法來進行。為進一步提高胎教效果,於胎教前可以利用呼吸法以集中注意力。

至於學齡前孩童上托兒所或幼稚園目前更是已經形成一股熱不可擋的趨勢,上幼稚園尤其是普遍得像似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了。

我們從托兒所或幼稚園招生各顯神通,花招百出,就可以看出端倪。雙語教學、美語、藝術、音樂、算術、美勞、視訊設備、閃卡、律動、右腦開發…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讓家長瞠目結舌、眼花撩亂。收費參差不齊,差距更是彈性極大,學費從每學期一萬多元到二、三十萬元不等,遠遠超越大學學費者還不在少數呢。就中上水準來估算學齡前孩童至六足歲為止的教養費用,大概需花費約在新台幣120萬元至 150萬元之間 ( 三足歲前委託週休二日全職保母每月23,000元,計34個月; 然後加上三年的托兒所和幼稚園學費。 )。

一般家長對於托兒所或幼稚園的選擇多半憑口耳相傳和DM內容來作判斷,真正能夠多用心去評估辦學理念、師資、證照、分班成員、場地、設施、安全、課程內容….,似乎並不多見。撇開忽略適才適所不談,這麼大幫鬨擠著入學,確也間接造成那麼多見錢眼開的學店會雨後春筍般設立,難怪常常發生孩童安全的離譜事件。

教育是社會的共同責任,要讀好書才有前途的根深柢固傳統士大夫觀念,正是孩童、學生壓力的來源。家長們之所以情願咬緊牙關不惜一切地想盡辦法把孩童送上比較好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點,將來好成龍、成鳳,光宗耀祖。接著,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上私立貴族學園、明星小學,甚至於安排到國外當小留學生,無形中還是把孩子推入填鴨式的教育中,豈不可悲。誰說輸在起跑點,大器晚成就是一定不好呢。

誠然的,童年是一個人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三歲至七歲是啟蒙學習的黃金期,因此,兒童的教養、玩樂、遊戲自然非常重要,而且影響深遠。讓孩子身心愉悅、喜歡自己、對人家充滿善意、熱誠。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激發、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使孩子成為一個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固然,托兒所和幼稚園的教育是有她一定的績效,但是,也不是那麼的絕對和不二之選。兒童的啟蒙當然要講求方法,而且也應該廣泛周延地寓教於樂,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且要善用正面激勵引導,儘量避免負面否定苛責。

生活就是遊戲,不論是居家或是戶外周遭大自然環境在在都是遊樂場,如果大人能夠認識到孩子的心靈世界,自然會多費一點心思去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陪孩子一起遊戲,一起探索。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泉源,是孩子豐富自己知識的寶庫。透過嬉笑玩樂,可以讓孩子們的腦子靈活起來。

教育孩子欣賞自己,尊重別人,尊敬師長、長輩 ; 讓孩子知道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發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容忍自己和別人的缺點,從尋找自己較好的那部分去擁有自信與富足的心靈。家長、老師都應該給予小孩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懂得處理或改善情緒 ;學會了熱愛生命 ; 如何面對人生 ; 如何應對進退 ; 學習為人的道理和認真做事。老生長談了那麼多,其實,生活就是教養的最佳場所,提醒家長、老師們千萬還得注意言教不如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力更是深遠。

除了教育以外,因為童年時期,性格的可塑性比較強,及早發現性格中的弱點,也可以有選擇地用通過相對應的食補 – “吃” 的輔助手段來平衡、來轉移性格,以獲得較完美的性格,這應該也是另外一種不錯又有效的途徑。

給孩子一段真正快樂、自信、無憂的成長歲月,確保孩子身、心、靈的健康,應該是最至關重要的事。唯其如此,孩子在往後的成長歲月中,才能夠順其自然地更有彈性地去發揮能力,去尋找自己的天空,去面對未來人生的嚴苛挑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育是一門漸進的、緩慢的、有順序的、可預期但不可絕對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與改變和遺傳、環境、學習、成熟都息息相關。無論從身體、動作、智力、認知、語言、社會、情緒、人格等方面來看都密不可分。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