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清談】錢外之物:淺談企業社會責任(下)

思牧

人氣 7
標籤:

「外部化」的問題

企業確實需要賺錢,但是在賺錢的過程中,但是企業經常不像我們想的那麼聽話守規矩。最常發生的事情,就是企業將成本外部化,意思就是說讓第三者去承受企業所應支付的成本,如環境污染、公共危害等。這些成本最後經常是由整個社會或由無辜的消費者所承擔。

例如:1993年通用汽車曾經因為車子油箱問題導致車輛遭撞擊後起火,四人遭到二至三級之燙傷。法院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油箱產生問題的原因在於通用汽車經評估認為更改油箱的成本高過事故的賠償金額,所以就任由汽車油箱起火事件發生。這個案反映出企業追求股東最高利益的本性,將人命換算為成本考量,很有邏輯但卻沒有人性。許多無法計算的成本,例如家庭的破碎、生命的殘缺等,這些都只能讓受害者自行承擔。

法律的限制或許可以稍緩企業的偏差行為,但是法律漏洞與執行力不足的還是經常讓「外部化」頻頻發生。更何況,企業財大氣粗有時甚至可以影響法律的制訂。例如:安隆公司就是運用政治影響力解除政府對能源期貨交易的管制,從中獲取暴利。企業外部化行為的現象是企業運用不道德的手段來進行「道德上的必要–賺錢」。

行善與賺錢

傅利曼的見解是精闢的,但是企業擔負社會責任與企業獲利,或許並不是個零和遊戲。從最近的趨勢來看,也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根據加拿大多倫多一家全球公共意見及利害關係人研究公司Environics International公佈的一項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調查顥示,消費者會因為公司社會責任績效差而採取抵制其產品的比例,從2000年的20%上升到2001年的29%。此外,企業執行長也開始重視闡述企業所進行的社會責任工作。

位於紐約的投資人關係公司andBEYOND董事長Rittenhouse表示:「我們在每年針對S&P500企業的100家所做的企業調查,發現2004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有顯著的增加,從2003年的28%提高至 2004年的42%。」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並聲援貧富差距、人權、社區公益、教育、衛生等議題。除此之外,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企業永續經營。根據KPMG每3年進行一次的調查顯示,財星世界250大企業中,2005年單獨發行永續性報告書的企業有129家,佔52%,較2002年的45%為高。

樂於行善的企業,賺錢的能力也不會很差。根據DePaul大學的Curtis C. Verschoor教授於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善盡公民責任企業在財務績效上的整體表現,較S&P500指數中列名公司的總體表現來得好。以企業的實際行動為例,可口可樂公司在印度針對鄉村貧窮孩童設計了小學教育計畫,並對當地社區設計水資源保存維護的計畫。此外,還提供就業機會給殘障人士與學生,在南亞海嘯發生時提供許多援助。這些行動讓可口可樂公司在當地廣受政府及民眾好評,也一直在當地市場上領先群雄。

結論

也許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的目的並不一定都很單純。也許是想圖個好名聲以求更好的回報。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支持行善企業,何樂而不為?鼓勵企業行善或許是降低企業在惡性競爭中進行外部化行為的一劑良方。將企業社會責任當作企業競爭要素之一對社會、對消費者都有好處。除了鼓勵行善外,消費者也要勇於擔任吹哨者(Whistleblower)以支持並保護善良的企業。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或許能讓企業在唯利是圖外也能多一些道義與人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管理清談】「感性」的管理
【管理清談】非邏輯經濟
【管理清談】管理,要有一顆謙卑的心
【管理清談】品牌管理之我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