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麻吉」嗎?

林淑娟
【字號】    
   標籤: tags: ,

我們應該都知道,當與某人之間關係友善時,我們會願意敞開心胸,也會比較願意聽取此人的意見,此人的所有言行舉止,我們都會做友善的解讀;反之,某人與我們交惡時,我們會對他關閉耳朵,築起心防,此人如何釋放善意,都覺得他一定有所圖謀,難以信任。

親子之間如果能建立和諧的關係,父母管教孩子就會相當的容易,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所教導的一切都是以善意為出發點;即使被父母責罵,孩子也不會生出反抗心理,會覺得「父母是為我好」。

這個境界,相信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渴求的。問題是,如何達到?

有一個年屆60的男士,講述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小時候,不記得為什麼,非常希望,媽媽能在生日的時候,煮一個蛋給他吃。雖然家裡兄弟姊妹眾多,生日吃一個蛋,應該不是一件過份的事吧!所以他向媽媽提出要求,媽媽也答應了。然而,一年一年生日過去了,到他成長離家,媽媽始終都不曾實現諾言,在生日那一天煮一顆蛋給他吃。因為,媽媽總是在生日當天忘了,在生日過後想起來,才對他說:明年一定煮一個蛋給你吃。

引頸盼望了好多年的那個小男孩,對媽媽的信任感,因為生日的失落而被摧殘。為什麼小男孩不提醒媽媽,只要他肯說,媽媽一定記得,為什麼他不說?

「那個感覺不同!」他說。

至於媽媽為什麼老忘記,為他準備一顆蛋有困難嗎?
「不知道。」他說,這個兒子的心裡滿肚子埋怨與不理解。

一直到媽媽年老,臨終之際,一個將近六十歲的兒子,決定告訴老母親,他多麼希望在生日時能吃到一顆蛋。他跟媽媽說:「等你好起來,生日時一定要煮一顆蛋給我吃。」母親流淚了,他也流淚了。

現代父母經營親子關係,喜歡很社交手腕的帶孩子吃吃飯,故意玩和孩子一樣的東西,假裝對他關心的事很有興趣,那不是真心,太刻意變成做作。有些父母常帶孩子吃大餐希望討孩子歡心,有人還大排長龍的去幫孩子買明星演唱會的門票,這樣做真的能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嗎?而且,父母一廂情願的想對孩子好,做得太多,孩子會不會不知珍惜?

一份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很「麻吉」。能在生活中去體會,想彼此所想,相互理解。做父母的願意敏覺孩子的需求,不管父母是否能滿足他,告訴他讓他瞭解。

真正的「麻吉」是互相配合,而不是父母一味順應孩子或孩子全部聽從父母。所以親子之間一定要能互相瞭解,傾聽對方,為對方著想,方能建立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

〈注:所謂”麻吉”,是英文Match 的諧音,意指事情很順利或朋友之間很相配,水乳交融等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