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兒時】失落的文化習俗—–乞墓粿

吳樹枝

人氣 138

在孩提時代每逢清明節,常跟父母及家人去掃墓,而墓地往往有好幾處,離家最近的有7公里,遠的更是在遙望宜蘭龜山島40公里外的海邊鐵路旁。於是將家人分配數隊人馬各自去做掃墓工作。我是七兄弟中排最小的,總是跟著媽媽或是跟著爸爸一塊去。

前一天,就會動員全家人忙的不亦樂乎!準備這個、那個的。其中會有蛋、紅龜粿、青草糕、雞、鴨、魚、豬肉、米酒及酒杯、鞭炮、火柴、香、餅干、水果、以及用碗裝妥的白米飯、和尺寸大小不同的各式各樣不同含義的銀紙、除草工具…等等,除了將祖慕打掃乾淨外,也讓祖先及往生的親朋好友都能飽餐一頓。

為了求得家人平安及祖先滿意,那個時代無不卯足全力,準備得很像樣、很得體的供果飯菜,深怕祖靈不高興,帶來不可預料的災禍,祈望這一年中都能保佑大小平安,順勢多少能帶來財運,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心聲,不是嗎?

清明節這天,全國上下為祭祖追思全數放假,多數人一大早就出門,有的姍姍來遲的,原本荒草掩蓋的墓園,頓時祭祖人潮洶湧熱鬧起來。人車爭道,小攤販,早已相繼蜂擁的站好位置、畫地盤,好不熱鬧呢!

掃墓時,鞭炮聲不斷的「劈哩啪啦」此起彼落響個不停,常有不小心的掃墓者,由於點燃鞭炮或是燒冥紙、香等常造成火燒森林的危況,使消防隊員疲於奔命,尤其晴空萬里、天乾物燥時更是這樣。也有燒冥紙時不慎燙傷,甚至於送醫治療者。有些碰到蛇(不論有毒或是無毒)大夥兒驚慌失措,尖叫聲連連者,這就掃墓時的潛在威脅。也有時可聽到掃墓者思念祖先時的悲傷哭泣聲,零落的散佈在墓地各角落,聞之令人鼻酸。

清明掃墓時有一種文化習俗,不知何時消失不多見了,那就是『乞墓粿』。就是比較貧窮人家,在掃墓時節,算是一種乞討的一種方式吧。在小時候,一般大部份清寒家庭居多,為了飽餐一頓為時不易,更何況家有妻小嗷嗷待哺者不算少數。於是就利用這清明節的時機,帶著麵粉袋或籃子到墓園乞討。一般這乞討者都是外地來,而本地要乞討者,會到外地行乞,因為這樣可以避開遇見熟面孔的尷尬情景。

『乞墓糕』是有規矩的,當掃墓者清理完墓舍,在拜拜時,乞食者背著麵粉袋或籃子,只要站在墓邊,掃墓主人就知道有人前來『乞墓粿』,不需開口,主人自然會很高興的給你一粒『紅龜粿』或『青草粿』或雞蛋、鴨蛋、或肉類、餅乾等等。有時乞食者還排排站呢!不過這都跟其墓園的大小有關,一般行乞者都會往墓園大走去(表示大家族),因為大家族準備自然豐富,一天下來,『乞墓粿』者,大部份可滿載而歸的唷!

筆者小時後在掃墓時,也碰過很多人前來乞食,我們自然不吝嗇的施給。筆者也曾經,好奇的在別人墓舍旁邊,就這麼一站,耶!果真獲得一粒『紅龜糕』唷!至今印象還深刻呢!隨著時代改變,有些不再單純的『紅龜糕』…等等之類,而改以水果代之,其『乞墓糕』施者也改用台幣。

今年清明節按往年回去掃墓,想起小時掃墓時有人『乞墓糕』者的情景,印象清晰。不過不記得這種文化習俗,隨著科技文明,經濟富裕之後而逐漸式微,最後消聲匿跡(或許還尚存少許也說不定),現在年輕一輩,你跟他講『乞墓糕』恐怕只有搖頭聳肩,壓根兒沒聽過,唯獨有經歷的年長者,只能回味的當年往事記憶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籍華人中西合璧過新年
鬼月強銷 先搶先贏
【預告】聖安東尼地區新年台灣之夜
這9家電視臺不是私人辦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