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女兒的「雜貨鋪」

Xiaoxu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5日訊】六歲的女兒正處於非常活躍的年齡階段,放學一回家,就忙著玩這玩那,玩好了以後就把東西攤的到處都是,再也不管了。她似乎很不願意自己整理這些東西,要麼胡亂一堆,以後她自己找起來也很不方便。或者就叫我替她整理。孩子長大了,愛好廣泛了,玩具也沒有小時候那麼單一了。我也覺得這些東西太雜,我每天整理起來也很費勁,理不大清頭緒。而且我整理了以後,她還是難以找到,又弄成一團糟。

有一天,孩子回家的作業是:圖片上很多東西,要以不同的原則歸類。我把這個要求解釋給孩子聽,讓她自己決定歸類的原則。(西方學校教育孩子往往不規定「標準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她作業做好後,我突然得到了啟發。我發現以前我為她整理玩具時都是用自己的複雜思路歸的類,這可能是孩子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孩子自己的歸類邏輯應該簡單的多。

我指著地上一大堆東西說:今天你整理自己的東西,把它們歸類。她顯然很束手無策。我告訴她:今天她已經能夠做到了,因為她做歸類的題目做的很好。

開始動手做了。她還是需要我給一些啟發。首先,我儘量使歸類的名稱有根有據,免得容易被忘記。我根據平時瞭解到的她的愛好,建議她先初步定出三大類:珠寶盒、梳頭箱、玩具箱(因為她平時老愛說這些名稱)。

於是我拿出兩個裝酵母的小空瓶。(我把很多用剩下的瓶瓶罐罐洗乾淨後保存了起來)幾乎每個角落都能找到那些零散的各種形狀色彩的珠子,女兒滿地爬的蒐集著,興趣盎然。女兒把它們裝進了小瓶子,用蓋子擰起來……最後,她的珠寶盒裡是一瓶珠子,一瓶自己製作首飾用的搭扣之類的配件,一卷串首飾用的線,還有一些已經製作好的首飾和現成買來的首飾。我告訴她:這是你的珠寶盒,就像小美人魚公主的美麗的珠寶盒。她很高興也很珍愛,鄭重其事的放到架子上去了。

然後我拿出一個4升容量的冰琪淋塑料桶(洗乾淨的),叫她把「給頭髮打扮」的東西放進去。很快,女兒找到了各色頭箍、扎辮子的發圈、各種花樣的髮夾、小鏡子、小梳子……我們還用一些小瓶子或者小罐給裡面的東西細分類。「梳頭箱」就完成了。乍聽上去人家還以為是古代小姐放在梳妝台上的小箱子呢,所以很好記。

另一個同樣的冰琪淋塑料桶裡放了各色的小玩具:小汽車、小皮夾子、玩具照相機、一包橡皮泥、玩具手機、小折扇……這就算玩具箱了。

各種大量的識字卡片專門放在又一個冰琪淋塑料桶裡。我想叫它「識字箱」,女兒喜歡叫它「卡片箱」。看來她更喜歡把學習當作玩,而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

在架子的底層,女兒放了一些「大個子」玩具:她的各種拎包、娃娃、絨毛玩具……

在架子頂層,是她的「辦公用品」,女兒喜歡稱之為「辦公室」:一個冰琪淋塑料桶裡是專門放她做剪紙用的彩色紙(面積大的捲起來放進去,剪碎過的面積小的也蒐集在裡面。)我們叫它「彩色紙桶」。

另一個冰琪淋塑料桶裡是所有不常用的文具(毛筆、硯台、膠水、膠紙、鉛筆盒、水彩顏料……) 我們叫它「文具箱」。

常用的文具放在外面。例如:彩色筆和寫字鉛筆插在分格的筆筒裡,常用的橡皮、卷筆刀、膠水、剪刀放在一個分格的小盒子裡。還有一個小木碗,專門盛放削鉛筆掉下的木屑(否則女兒會讓木屑隨地的掉)。

兩個立式雜誌架。一個插著白色的打印紙(這種紙因為便宜,所以我買來給女兒用),一個插著女兒的圖書。

以上就是「辦公室」的東西。

旁邊地上有一個凹空,放女兒的小保齡球、小網球拍、皮球、玩沙子的塑料工具……我統稱它們為「體育運動器材」,女兒乾脆稱它們為「外面玩的東西」。女兒把從外面撿來的樹枝和野果子也放在這兒。

然後我在她的桌子上放一個塑料桶,讓她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主要是繪畫和手工)保存在這個桶裡。

最後,我給女兒一個空的紙箱,對她說,你不要的東西扔在這裡面。比如畫了很多畫,除了自己很喜歡的以外,其它要及時扔掉。不懂得扔掉不要的東西,你的東西就會又變得亂七八糟沒地方找了。女兒就叫它「recycle」 。

自從東西被如此整理以後,女兒開始覺得自己擁有的玩具很多,而且也很好找,放回原處也容易。終於,我和女兒不再感受滿世界找東西的「恐怖」了,我也不用費心整理女兒的東西了,女兒一本正經管理起她的東西來。女兒的精神好像得到了很大滿足,而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簡單、輕鬆和優雅起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規律可循嗎?虎媽教育法,是成功寶典,還是個騙局?
  • 游泳池
    在這個「不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的年代,每個人都需要有「能處理未知事物的理科力」!能不能直接用手感應溫度?人類對溫度的感覺相當模糊,十分容易出錯,因為人會「適應」,所以如果需要精準。用儀器測量才是最好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