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肉頌」想到的親子之樂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209
【字號】    
   標籤: tags:

今天來點兒輕鬆愉快的故事,那就是繼歐陽修之後,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蘇東坡)的一篇雖是苦中作樂,但卻筆調輕巧、短小優美、語言簡鍊的散文:豬肉頌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古時大灶燒柴火﹞罨炳﹝掩埋、覆蓋﹞焰不起﹝意思是控制火候不可過旺﹞。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是蘇軾因得罪變法新黨,貶謫黃州時所作。雖然處在那種境遇裡,可他並不自我沉淪、自暴自棄,他依然非常樂觀的對待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樂趣。本篇就是他在這種情況下寫的。前四句,講煮豬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悶燉。其餘寫的就是自己吃豬肉的悠閒自得的心情。這是如假包換的,最原始的「東坡肉食譜」!從文中看,蘇軾是把自己歸入貧人又懂得煮法一類的人中的。他這種安貧樂道、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通曉煮豬肉的妙方,大概都從田野父老處學來的。

雖然古代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可是從蘇東坡的文章裡發現也有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東西都把它製作成「成品」或「半成品」,買回來,一「微波」,再張口,五臟廟就填飽了,方便到很多孩子不知製作過程的艱辛,相應的也就更不知要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了。

其實家居之樂不用刻意營造,想一飽口福是個催化劑,濃濃的親情是個潤滑劑,輕巧的體力活兒是個促進劑,同心協力是個接著劑,找個週休二日或放寒暑假的空檔,一家大小都到廚房實習,在烹調過程中,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道理。

孩子們可以從最簡單的工作開始:將青菜掐根去葉,撿爛棄黃,然後沖水、清洗、瀝乾;學學打蛋、醃醃肉片、燙燙時蔬;再就調調沾醬、擺擺碗筷,觀摩觀摩父母的手藝、刀工、切法、下鍋的先後……。如此這般,花「小」錢,吃「大」飽,嚐到「家」的原始風味,沒有「外食」那麼多的味精與油膩,卻有著付出後得來的喜悅,豐收後換來的滿足。

以筆者的兩個兒子為例,從小就跟著我在廚房裡轉,一來是好吃,二來是有興趣,雖然沒動手參與,可觀摩了不少。如今都成家立業了,即刻成為箇中高手,而且樂此不疲!經常電話打過來,不是為了問候,而是請教如何處理這道菜,怎樣把牛肉絲炒得鮮嫩軟滑而不乾柴,怎麼樣搶救不成丸的獅子頭……。而媳婦在一旁樂呵呵的坐享其成。孫子也經常掛來電話:「爸爸今天做了很好吃的菜,我吃了兩碗耶!」

從幫忙家務事、煮飯、做菜當中,孩子會體悟一切都來之不易之理,懂得愛物惜福之道。偶爾來個全家烹飪大賽,不但滿足了口腹之慾、調劑了身心,而且節省花費、舉家同樂,好處多多。長此下去,每個孩子都耳濡目染、訓練有素,相信不出幾年,操勞的母親很可能可以提早從廚房退休呢!奉勸忙碌的家長們,別老買現成的,別老上館子,有機會經常下下廚,讓孩子當您的副手,享受家居之樂,別流失掉親子同樂的寶貴時光,別捨棄那一家共處的甜蜜時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傳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讀了他的全集,才知道家書更絕!傳說鄭板橋列名「揚州八怪」,他們一個比一個怪,讀了家書,才知道他是那麼平凡,就好像生活在我們週遭的尋常百姓、慈愛父母。他的家書僅留下十六封,可封封展現出來的卻是真摯可感的「民胞物與」的胸懷。
  • 做為教育工作者,對很多事物總習慣分析或探討它的教育意義,事實上,這樣的習慣也是督促教育工作者自省的一面鏡子,觀賞韓劇「大長今」亦提供我這樣一個思考的機會。
  • 親愛的家長!您是否苦惱於孩子課餘之暇,總是沉浸在那些荒誕不經的卡通劇情裡,和一些走暴力路線的電玩遊戲中,導致言語不雅、舉止欠妥,用的都是些怪腔怪調的辭彙,學的都是些不合時宜的動作,雖然知道不對,想扭轉糾正,可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 敬姜聽了,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接著又紡起紗來,一邊紡一邊說:「魯國真要滅亡了!讓你們這些人做官,國家命運掌握在你們手中,而你們卻不懂得持家治國的道理。給我坐下,聽我慢慢道來。」
  • 看看先秦時期,較為單純的人際關係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和她「斷機教子」的故事之外,還流傳著這麼一樁動人的<田母誡子>故事: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佔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