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戒毒如泥沼抽靴 更生人遠離毒品回頭是岸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9日報導】減刑更生保護面面觀系列專題之四(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二十九日電)吸毒容易戒毒難,減刑出獄更生人因打死台大副教授,引起社會矚目。毒品為犯罪淵藪,鑑於最近常有更生人再染毒癮暴斃、殺人涉案,成功戒毒的過來人,提醒成癮者及戒治出獄的更生人儘速回頭,否則下場悲慘。

近年來,毒品持續危害國民健康及治安,政府雖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查緝、防制毒品,但毒品犯罪情勢始終未見減緩,甚至國際化、組織化、企業化、多樣化,造成國內藥物濫用嚴重。

緝毒、拒毒、戒毒、防毒是環環相扣的反毒策略,吸毒者也必須分為「生理勒戒、心理戒治、追蹤輔導」三階段戒毒,才能徹底根絕吸毒者再犯。

預防重於治療,父母親要如何防制子女吸食毒品呢?刑事警察局提醒家長注意子女是否有巨大的情緒變化?越來越不負責任?換了新朋友,對學校或家中的活動失去興趣?或拒絕和父母說話、身體與智力明顯出現異常。一旦有問題,應及早尋求諮詢與戒治。

遠離毒品才是避免毒害的最佳方法,否則,出入監獄勢必變成常態。「吸毒就像被綁架,我十六歲開始吸毒,被綁架七年,偷、拐、搶、騙、無惡不作,造成身體與心靈相當大的痛苦。」因為吸毒無法自拔的徐大川,以過來人經驗,提醒大家吸毒的悲慘命運。

徐大川說,靠堅強的信仰、毅力、與「基督教歸回團契」的宗教關懷,才能夠遠離「魔鬼」,並以自身經驗協助其他吸毒者戒除毒癮。

由於毒品犯的高再犯率,使社會大眾對此次減刑有是否衝擊治安的疑慮。長期以來,煙毒犯的標籤,不但讓上癮者很難翻身,社會資源也不易介入輔導。

台北縣政府有心幫助毒癮患者戒毒,計劃在雙溪鄉規劃「陽光心靈教育中心」煙毒勒戒所,卻遭地方強烈反彈,可見,民眾對毒癮者的成見與排斥。

基督教歸回團契牧師陳建榮表示,許多人都是從十六、七歲就遭毒品綁架;他說,戒毒最困難的是要戰勝心靈的軟弱,辛苦的路程,唯有愛心和耐心才能真正換取重生。

出獄人之再犯罪歷程,由出監前之充滿信心,回到社會中因種種因素而再犯重回監獄,牽涉相當複雜。

犯罪預防學者、台北大學侯崇文校長指出,若改過向善的心情,不敵現實環境與生活的矛盾衝突,加上受獄友影響、工作挫折、經濟困頓、社會及同儕排擠,就很容易重回監獄,以往監所教化與矯治都功虧一簣。

鑑於台大副教授枉死事件,毒品更生人將列為警方優先查訪對像,法務部將整合更生保護志工轉介,同時增加替代療法誘因,希望提升戒毒成效。但這些還是要靠更生人自己的堅強意志,以台北縣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為例,將近四分之一減刑人剛出獄就失去聯繫,只好轉給警方追蹤採撿尿液。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認為,監控「應受尿液採驗人」與戒毒成效息息相關,將配合輔導治安顧慮人口,加強行方不明更生人之採驗,藉由不定時「密集查訪」及「訪疑帶驗」作為,即時發現更生人吸食毒品,在懸崖邊緣拉他們一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