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症診斷與治療

font print 人氣: 1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紐約綜合報導)據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兒童『多動症』不一定會多動,多動症的主要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是次要的,即使沒有身體多動的外在表現,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長期而明顯,也要注意是否有多動症的可能。這種『不動』的兒童的多動症具有隱蔽性,往往會被家長們忽略。

有家長問:我的兒子今年8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多管閒事,不講究衛生,做事拖拉,作業不按時完成,坐和站都好亂動,好接話把,學習成績時好時壞….請問他是否屬於小兒多動症,用什麼方法可以確診,是否採用藥物治療?小兒多動症所用的藥物對孩子的神經健康是否有影響?

醫學專家答: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其症狀以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衝動任性、自控能力差為特徵,並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但患兒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單從您描述的情況看,無法確認孩子的問題是否與多動症有關。因為孩子出現的上述問題也許只和活潑好動、平時教育訓練不夠、對學校環境不適應等有關。

多動症的鑒別要由專門機構進行,如兒童醫院或專科門診、心理諮詢機構等,而不能由主觀判斷來確定。多動症的治療可進行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輔以藥物治療。

多動症主要特徵及臨床表現<

多動症是指兒童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任性衝動和學習困難等主要特徵的一組綜合征,是頗常見的兒童行為問題。由於病因尚不清楚,所以臨床表現多樣。

多動症大約在6歲前起病,患病者男孩多於女孩,診斷主要依據老師及父母提供的病史、臨床表現形式和心理測驗結果。

兒童多動症9種表現形式:

1.需要安靜的場合,他卻難以安靜,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衝動。
3.注意力難以集中,極易轉移。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話多,好插話或喧鬧,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6.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或紀律。
7.情緒不穩,提出的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情緒反應。
8.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的。
9.動作較笨拙,精細運動技能差。

多動症的診斷是個綜合判斷的過程。孩子的心理活動與成人明顯不同,偶爾出現以上某種現象是很普通的。因此,如果發現孩子多動,一定要請兒童精神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多動症的治療

治療兒童多動症除了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家庭治療是關鍵。作為家庭系統中的一員,孩子出了問題,反映出家庭問題,如親子關係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學等。同時,家裏有多動症患兒,也常常會導致大人之間關係緊張。因此,在採取防治措施時,其他家庭成員也應接受諮詢。

多動症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缺陷,對待多動症患兒,要合理組織安排孩子的生活,幫助他制定家裏以及學校關於行為、家務、作業的計畫。獎懲的方法要因人而異,要做到確實有效,要以鼓勵為主。安排適度的體育活動,對於孩子過剩的精力以合理疏洩,並加強協調性訓練。注意不要嘮嘮叨叨,對孩子提出各項要求時語句要簡短清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澳洲聯邦健康部長羅克森﹙Nicola Roxon﹚ 1月5日表示,關於治療兒童多動症藥物的處方及使用,政府應該有更嚴格的制度。
  • 美國和丹麥的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使用手機的婦女,更容易生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不過,這項研究結果遭到了澳洲移動通訊業界的反對。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