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財經施政 應與市場適度分工

吳惠林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2月19日訊】大致上,自今年五二○馬政府上台迄今半年多以來,據各項通用的經濟數據皆顯示,台灣的整體經濟情勢,呈現下落之局。不僅「馬上好」成為空響,連「馬上漸漸好」都成為笑談。除了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外,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財經施政措施,是否出了問題?如何評斷馬政府上任半年多來的財經施政?

雖然「打分數」最直接,但我不想用分數來表達,因為個人覺得政府在財經層面的角色扮演才是根本課題。由此準則立論,就個人來看,可說全球政府都「沒做對的事」,也就是說「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卻做一堆」,馬政府也不例外。說的清楚些,政府該扮演「裁判」角色,明確產權,保護產權,並維繫一個「公平公正安全自由」的生活環境,不宜進場干預市場,而應儘可能掃除妨礙市場運作的障礙,也不應對產業作不公平的對待,甚至於不應干預任何產業的發展,充其量只能妥善管控貨幣數量,求取財政平衡,雖然也可從事公共建設,但不宜與民爭利和造成排擠效果干擾經濟運作,成為亂源。那麼,以此角度來評斷,包括馬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之財經施政可說都是不及格的。

既然馬政府施政沒能把握大原則,半年多來所實施的有關政策也都有商榷餘地,茲舉犖犖大者如下:

其一、馬政府上台時,曾信誓旦旦尊重「市場機能」,但在油價調整方面,卻不只全權干預,還有充當經濟警察查察囤積的事例,而對油電市場的開放更毫無作為。在決定調價時更有決策反覆,讓人民恐慌的事例。

其二、擴大內需方面,呈現出急就章「政治綁標」的鑿痕。即便政府可做公共建設亦應審慎規劃,且每年宜以一平穩、固定的比率進行,否則反會對民間產生排擠效果且干擾整體經濟的運行。

其三、以「股市上漲」作為財經施政準則,似將施政成敗繫於股市的上漲,於是祭出各項政策拉拔股市和阻止股市下滑,反讓股市無法正常運作。

其四、財稅政策本應全盤檢討,成立的賦改會其任務也應以建立健全賦稅環境為標的,然而馬政府卻以租稅政策作為調節市場的短期工具。

其五、迷信中國經濟的強大,對台灣經濟沒信心到幾乎將台灣經濟的未來全部寄託或完全依賴中國經濟,殊不知中國經濟早已千瘡百孔,像一個無底黑洞,避之唯恐不及,馬政府官員對共產黨的認知過於天真,宜記取歷次國共和談吃大虧的教訓。

其六、有政府是「救世主」的思維,於是「大政府」逐漸形成,舉凡各項基金的運用和擴大,舉債發消費券,欲成立「主權基金」和國發基金的擴大等等都會將民間資源吸入政府口袋專權運用。

往者已矣,來者猶可追,至少還有三年多執政時間,面對愈見錯綜複雜的內外環境之變化,期盼馬政府體悟「政府的正確角色」。馬總統或可效法前美國雷根總統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方式,站在最高點,以身作則致力於台灣社會的和諧,誠心誠意融入台灣社會,彌平台灣內部嚴重「對立爭鬥」的現實,對於中共的本質宜深入了解,智慧的襄助「民主中國」的早日出現。

至於財經施政,還是應秉持政府與市場適當分工的最適當原則,早日拋棄凱因斯「創造有效需求」的飲鴆止渴「極短期」政策思維,體認出政府幫助市場的順利運作,提供正確資訊,講真話、認清社會發展真相,創造並維護一個「公平、公正、安全、自由」的生活及投資環境,提振民心、喚回失落的人民信心,讓台灣人民真正的和諧相處,俾人人做好份內工作,認真打拚,不必訂定一些空洞的目標,更不需有任何無益的「口號」。

──原載《TaiwanNews》(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金融海嘯聲中 緬懷蔣碩傑院士
吳惠林:小心!專制極權借屍還魂
吳惠林:金融風暴的啟示
吳惠林:睜大眼防堵無所不在的「中國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