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動容貌 正顏色

動容貌 正顏色 出辭氣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9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顏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籩豆之事(8),則有司(9)存。」(《論語·泰伯第八》)

【註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容貌舉止依禮而動。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端莊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辭氣」,指言語聲調。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言器用事物之細。籩(音bi□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語譯】
曾子病重時,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將要死時,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時,所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舉止依禮而行,便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端莊,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要謹慎得體,這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鄙陋和背理的話。至於祭祀和禮節瑣碎的事宜,自有專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研析】
此章言君子務本,重視在容貌、顏色、言辭要得體合禮。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

這些道理如今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常言道:「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當我們和週遭的人發生矛盾時,不妨「反求諸己」看看自己哪些方面並沒有依禮而行,這樣便容易找到癥結,進一步得到改善。

【延伸思考】
1、試分析曾子為什麼會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請分享因自身要求程度不同而影響別人對我們觀感的例子。

* * *
【相關資料】

曾子避席
一斗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著,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

「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

幾個哥哥都說明白了,只有陳禕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

後來陳禕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課後作業】
請談談曾子避席的故事給你的啟發。

【教學引導】
曾子的敬師(和本章自我要求的態度相合)、玄奘的悟性……

─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戰國時魏國大臣龐蔥,將陪同魏太子到趙國當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吃人的老虎,大王會相信嗎?」
  • 將軍前在南陽(1)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2),有志者事竟(3)成也!弇(4)因復追步(5),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鑕(6)於軍門。(《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
  • 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臨大節(3)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4)?君子人也。」(《論語·泰伯第八》
  • 孔子說:「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樣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藝,卻表現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即使還有其它方面的才華,也就不值得看了。」
  •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又隱藏自己的功績,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 此章言不越職侵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容易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有僭越之嫌。從另一方而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 孔子說:「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批評他了;他對飲食很簡樸,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時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簡陋,而致力於修治溝渠水道。對於禹,我實在找不出缺點來批評他了。」
  • 風,漂(1)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墮(3),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4),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勢解》)
  • 孔子說:「多麼偉大啊!舜和禹雖然擁有天下,但是並不以擁有天下為樂。」
  • 孟嘗(1)為合浦(2)太守(3)。郡境舊採珠,以易(4)米食。先時二千石(5)貪穢(6),使民採珠,積以自入(7)。珠忽徙去(8),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9)。孟嘗行化(10),一年之間,去珠復還。(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據《藝文類聚·卷八四·寶玉部下·珠》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