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动容貌 正颜色

动容貌 正颜色 出辞气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91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容貌举止依礼而动。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端庄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辞气”,指言语声调。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言器用事物之细。笾(音bi□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语译】
曾子病重时,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举止依礼而行,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端庄,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要谨慎得体,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鄙陋和背理的话。至于祭祀和礼节琐碎的事宜,自有专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研析】
此章言君子务本,重视在容貌、颜色、言辞要得体合礼。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

这些道理如今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常言道:“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当我们和周遭的人发生矛盾时,不妨“反求诸己”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并没有依礼而行,这样便容易找到症结,进一步得到改善。

【延伸思考】
1、试分析曾子为什么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请分享因自身要求程度不同而影响别人对我们观感的例子。

* * *
【相关资料】

曾子避席
一斗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第一章。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只有陳禕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陳禕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课后作业】
请谈谈曾子避席的故事给你的启发。

【教学引导】
曾子的敬师(和本章自我要求的态度相合)、玄奘的悟性……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葱,将陪同魏太子到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 将军前在南阳(1)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2),有志者事竟(3)成也!弇(4)因复追步(5),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锧(6)于军门。(《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
  •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3)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4)?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 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样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艺,却表现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即使还有其它方面的才华,也就不值得看了。”
  •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又隐藏自己的功绩,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从另一方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 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他对饮食很简朴,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时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道。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
  • 风,漂(1)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堕(3),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4),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 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以拥有天下为乐。”
  • 孟尝(1)为合浦(2)太守(3)。郡境旧采珠,以易(4)米食。先时二千石(5)贪秽(6),使民采珠,积以自入(7)。珠忽徙去(8),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9)。孟尝行化(10),一年之间,去珠复还。(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据《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珠》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