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65)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七 第二次世界大戰—“非必然的戰爭”

邱吉爾認為,只有廣泛聯合歐洲乃至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建立維護國際安全秩序的“大聯盟”組織,以強硬的手段甚至打一場“防禦性的戰爭”,才能制止法西斯獨裁者的侵略野心。他始終認為,如果做到了這些,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非必然的戰爭”, “從來沒有一次戰爭比這次戰爭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於英語民族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才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不列顛之戰,為在法西斯德國野蠻的狂轟濫炸和虎視眈眈的入侵威脅之下頑強抗擊的英國人民的命運而擔憂時,邱吉爾及其領導下的英國人民不僅始終保持著沉著堅定的態度,而且對獲得反法西斯鬥爭的最後勝利始終抱著極大的信心。邱吉爾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徵。

在邱吉爾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時,《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邱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溫斯頓•邱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而邱吉爾在他的廣播講話中,把這種英國精神及必勝的信念表達得更為清晰。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

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甘休。”邱吉爾在英國處於最危急,最困難時立下的這些誓言,像一座巍峨的精神燈塔,照亮了歐洲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偉大鬥爭中通向勝利的漫長道路。

1 綏靖政策的破產

幾天後,由德比勳爵提議,邱吉爾附議,張伯倫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此時邱吉爾與政府的關係已經有所改善,他不再在主要政策問題上同政府爭論不休,反而有時還能給予適當的支持。他對年輕的外交大臣艾登在處理國際衝突中採取的有力措施給予熱烈讚揚;對於政府在加強國防方面的努力給予堅定支持。

1937年10月,他在斯卡巴勒舉行的保守黨全國聯盟的年會上說:“目前,政府正在對重整軍備問題作出巨大努力。……我們的責任是支持陛下政府的政策,在我們的許可權內用各種手段加強國防和維護世界和平。在這裏,黨的團結是必不可少的。”新的一年開始後,邱吉爾又在《夜旗》雜誌上發表文章說:“用於防務的款項無疑正不斷從英國各個方面撥出,因此,歐洲主張政治和民主自由的朋友們無須用過於失望和恐懼的心情來看待現已開始的暗淡年份(1938年)。”

人們又在談論應該讓邱吉爾進入政府的事。陸軍大臣萊斯利•霍爾•貝利沙敦促張伯倫起用邱吉爾,但是張伯倫說:“如果我把他拉進內閣,他就會支配內閣,他甚至不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張伯倫不僅容不得性格剛毅的邱吉爾,而且很快就與外交大臣艾登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首先在性格和作風上,張伯倫與溫和、寬厚的鮑德溫不同,他對政府各部門都想進行有力的控制,甚至僅僅把大臣當作處理該部門事務的助手。更為實質性的分歧,在於兩人的外交觀點截然相反,張伯倫希望同德、意保持友好關係,所以遇事先想到妥協,不願得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艾登則深刻地認識到了法西斯獨裁者的危險和威脅,因而主張同蘇俄建立更密切的關係,聯合起來用堅決的手段甚至用戰爭制裁獨裁者。這種根本性的分歧使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1937年7月,張伯倫沒有與近在咫尺的外交部通氣,就以自己的名義寫信給墨索里尼,希望改善英意關係,並表示可以承認義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地位。艾登認為尚未開始談判就主動放棄重要籌碼,實在太不明智。張伯倫不滿於外交大臣阻撓他與德意兩國談判的意圖,艾登則不理解首相在英國軍備還十分薄弱的時候,為何在同獨裁者尋找妥協中如此急切。

邱吉爾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觀點與艾登是一致的,因此張伯倫與艾登的矛盾成為邱吉爾重新反對政府的轉捩點。邱吉爾認為,張伯倫是“一個極其精明能幹、固執而自信的人。他和鮑德溫不同,他認為他對於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都瞭若指掌。……他不論任財政大臣還是任首相,都嚴格控制軍事開支。在他的任期內,他是一切緊急措施的最有力的反對者。他對當代國內外所有的政界人物都有明確的判斷,他認為他完全能夠對付他們。他腦子裏充滿著這樣的希望:他要作為一個偉大的和平締造者而永垂史冊。可惜他捲入了其力量絕非他所能估量的洪流中,遇到了他毫不退縮但又無法抗衡的旋風。”

1938年1月11日晚,美國副國務卿威爾斯先生拜訪了在華盛頓的英國駐美國大使琳賽爵士。他帶去了羅斯福總統給英國首相張伯倫的一個密件。羅斯福在信中對於國際時局的日益惡化深感焦慮,因而他提議邀請一些政府的代表到華盛頓來,討論目前糾紛的根源以找出解決的辦法。羅斯福總統建議的實質,是利用美國的影響來促使主要的歐洲國家坐到一起,就全面解決當前國際危機的可能性進行磋商。羅斯福還要求暫時對此建議保密,等他得到英王陛下政府熱誠贊助和全面支持後”,再向法、德、意等國提出。

艾登認為,英國應對這一建議持積極歡迎態度;但張伯倫的綏靖主義使他拒絕了這個建議。張伯倫的傳記作者法伊林教授評述說:“張伯倫深恐兩個獨裁者將不理睬這個建議,或者利用民主國家的結成一條陣線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可是艾登回英國之後,他卻表示寧可冒這樣的危險,也不願失去美國的好感。這就出現辭職的最初的跡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31年,邱吉爾為報刊雜誌撰稿的數量有增無減。此外,他還出版了《世界危機》的節略修訂本,增寫了《馬恩河戰役》一章。後來他又增寫了《世界危機》的最後一卷《東方戰線》,出版後被認為“很有趣,文學性很強,足以達到《世界危機》一書其他各卷的水準”。
  • “即使那些沾滿了灰塵被封存在檔案裏多年的老戰役,邱吉爾寫來也能照樣清晰可愛,特裏維廉①巧妙地描寫了馬爾巴羅戰役,而在幻想力方面,恐怕邱吉爾的描寫還要略勝一籌。如布倫海姆戰役,讀者神魂顛倒地追隨血腥激戰的場面,看見了炮彈在密集的廣場中炸出一道道彈痕,也為迅捷的騎兵出擊和肉搏戰中的步兵所傾倒。他放下此書的寫作,半夜會嚇出一身冷汗,做著自己排在英國皇家騎兵的第一排,一動不動地站在堆滿被槍炮打死打傷的‘人山’中的惡夢。……特裏維廉(G•M•Trerelyan,(1876—1962),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之一學院院長。
  • 邱吉爾的預感並沒有錯。歷史正在為它的偉大兒子醞釀機遇,而邱吉爾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對待歷史的發展趨勢。他就戰爭的危險向世人發出的無休止的警告,雖然在長時間內不為人們所重視和理解,甚至在他的下院同僚中引起了“痛苦和反感”的情緒,但歷史將很快證明邱吉爾的正確性,並將因此而把他引上他人生旅途中的輝煌頂峰。
  •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在國內掀起了復活德國軍國主義的狂潮,迫害猶太人的活動亦愈演愈烈。邱吉爾又是最早對這個納粹新政權的罪惡進行譴責的人之一。
  • 邱吉爾的發言,受到了保守黨人的歡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工黨的不信任動議最終由於絕大多數的反對而被否決了。
  • 邱吉爾在埃平選區獲得了支援保守黨的全部選票,以34849票當選。邱吉爾認為,他與政府之間在印度政策上的矛盾因為印度法已獲通過而得到了解決,這排除了他進入政府的障礙。
  • 4月6日,當政府要求對外交政策進行信任投票時,邱吉爾又對整個局勢的發展作了深邃的預見。他說: “希特勒已撕毀各種條約,在萊茵蘭駐了兵。
  • 1936年底,邱吉爾應邀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所作的一次秘密演講中,對英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作了精闢的論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