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李松茂的靈山秀水

文 ◎ 陳柏年 圖片提供 ◎ 李松茂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出身清寒,三十二歲才買下第一架相機的李松茂,在台視攝影班學習期間,蒙受郎靜山大師的指點鼓勵,自此投入黑白攝影三十多年,成果斐然;二零零五年榮獲「世界優秀攝影家PP-PAW」,二零零八年再度榮獲「世界傑出攝影家EP-PAW」,已臻全球攝影界的最高榮譽。

李松茂清而精神抖擻,當我們來到他位於巷弄一角中的居室時,他正在閣樓暗房沖洗照片,半晌才回應我們的門鈴。很難想像在這老舊蝸居的公寓中,洗出多幀令國際攝影名家讚嘆再三的巍峨崇峰,造就人間罕見的靈山秀景。

醉心山水的清貧農家子弟

回顧自己在三十年代赤腳上、下學的童年時光,李松茂神情生動的述說著,夏天時,為了越過種落花生的滾燙沙田地,冬天時,為了免受草地結霜的凍寒之苦,鄉間孩子只有蹦蹦跳跳的展開「凌波微步」之功,一躍好幾公尺:「那種環境,造就我初中、高中都是田徑隊的優秀隊員。」而今攀登黃山取景,區區六十公斤的李松茂可以獨自背負十四公斤重的攝影器材,是全隊唯一不請挑夫者,體力與耐性之好,令年輕小伙子望塵莫及。

吃苦耐勞、體魄過人的李松茂,成長於苗栗客家純樸的鄉間農村。「我從小就喜歡山水。像我們農村,牧童、竹林、水車、小圳、野鴨……,那種感覺一直到我定居台北,還非常懷念。我沒有別的嗜好,就喜歡看天地之間的自然美,喔,太舒服了,慢慢看哪,整個心胸都寬闊得很。」

李松茂獨愛山水,小時候看人家畫國畫,心生悅慕卻苦無畫筆,只好拿了一根竹枝,在沙場上胡亂描繪,自得其樂一番。而他熱衷攝影三十多年,也是因為攝影可以盡情擷取造化陰陽昏曉的變化。

曲折緣分奠基大師之路

李松茂二十九歲時,國內攝影風潮方興,他看到一則《中國英文報》出版的攝影月刊廣告,一口氣訂了兩年。就在三十二歲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暑訓參訪中,得知晚上有國內各名家授課的攝影班,為期一年,他如獲至寶的報名。他說:「我是一九七三年八月一日參加台視電視公司訓練中心的攝影班。上著上著,有意思了,興趣也來了,就這樣迷上了。」

李松茂不辭舟車勞頓,每周上一、三、五攝影班的課,如飢似渴的聽講:「在那四十三個學員裏,我是最投入的。後來也只有我一直在攝影這條路上往前進。」

李松茂在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六日買了第一架日製Nikon照相機,當時雖然很貴,但是一直用到現在。他幽默的說:「有一次朋友來家裏要拿我的照相機,我一慌就說:『你不要碰我的照相機,這照相機比我太太還重要!』結果我太太氣得一禮拜都不跟我講話。

翌年,三十三歲的李松茂有幸與高齡八十五歲的郎靜山老師在台視餐廳共餐,兩人相談甚歡,席中郎大師期許他往黑白攝影、風景的方向發展,並且要深研暗房技巧,使他獲得空前的鼓勵。師生兩人不但成為忘年之交,李松茂並成為唯一與郎靜山大師舉辦多次師生聯展的得意弟子:

「郎老師是國內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攝影聯盟(FIAP)頒發攝影大師(M. FIAP)證書的第一人,從我接觸郎老師起,他攝影集錦的成就都是國畫般的內涵,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山水。」

三十二歲才接觸攝影,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早,對苦學的奇才卻一點也不晚。就這樣,站在剛要起飛的台灣攝影界與攝影巨擘的肩膀上,李松茂奠定他的攝影大師之路。


峰簇飛石。1999年11月9日攝於黃山。


西海氤氳。2004年12月19日攝於黃山。

越壓越往上衝的可造之才

除了享譽國際的郎靜山大師外,當年攝影界的暗房專家朱義朝也對李松茂啟發甚大。為了讓這位名師傾囊相授,當年攝影班其中有十多位同學在周日相約前往朱義朝家中請益,結果第二次就沒人敢去了,因為朱老師的要求十分嚴格,會被當場罵得失去尊嚴。當時,朱老師神情嚴肅的看著學生所拍的3×5或5×7的相紙,說:「你這個照片怎麼洗成這個樣子?這張色階根本就沒洗好……」,只有寥寥幾張感覺不錯的才留下,但也不說是哪裏好。此時李松茂心裏想:「你越壓制我,我越要努力表現!」

李松茂拿回那些照片,回家苦思:「我為什麼會被老師修理?是洗不好嗎?色調不對嗎?」一個禮拜以後,又拿一百張過去,老師靜靜看完,只有一句話:「比上次有進步。」然後說:「我很忙,我要進去洗照片了。」立即起身進暗房,李松茂也回家重洗照片去了。就這樣每次罵,每次去。「越罵我越要洗漂亮的給他看,再不行,我就再來請教他!」

李松茂說:「一般攝影老師只要學生有作品就可以了,而朱老師是一直敦促:『你要超越我!』但我們哪有辦法超越他?朱老師要求很嚴格,其實我沖片四十八捲的時候,已經達到他的標準了,四十九捲的時候他還說:『你亂沖!』到第五十捲給他看,他才講:『可以了!』師母說:『你老早就沖得很好了,只是朱老師看你鬥志很強,求知欲也很高,所以才一直為難你。』」李松茂語重心長的說:「如果我沉不住氣的話,就沒有今天的成績囉!」

持續七十二小時的暗房苦功

李松茂認為「照相」並不等於「攝影」。照相只是「拍相片」,拍到了物體的外形;而攝影卻是攝影家集合了拍攝、沖片、放大、裁剪、色調控制等技巧,融入自己美學的應用與藝術的素養,展現作品靈魂生命的精采作品。這其間,達到修飾最完美的地步,就是暗房。而李松茂在學習攝影技巧時,最大的挫折,也就是突破不了暗房的困難:「在暗房洗不出來的時候,會蹲在牆角含淚思索。」

李松茂跟隨郎靜山大師,學習「去蕪存菁」的集錦暗房手法,有一張成功的作品,就是要將汐止的小船、六龜的山峰、基隆河旁的工寮,以及有河床堤岸的一叢竹林,放大製作成為心中的桃花源畫面。為了這張《扁舟一葉探桃源》之作,李松茂吃足了苦頭:

「這一張照片是在很多地方拍的。因為怕放大照片時銜接不好,所以要很小心,才能完美無瑕的呈現。我為了這張照片,在暗房待了七十二個小時。吃飯時間到了,太太就敲敲門,端過來一盤食物。我就在暗房裏面一直使用相紙耗材、沖洗、耗材……,結果都不滿意。一直到第三天,耗損的相紙太多了,只剩最後兩張,我想這次沒有放大成功,我不洗了!想不到其中一張經過藥水一洗,燈一開:喔,好漂亮喔!成功了,感覺看起來賞心悅目。因為已經成功,本來不想再洗。可是想一想,還剩下一張相紙又要做什麼用呢?就繼續洗,結果,還是順利完成。」

後來,郎靜山看了這張照片之後非常喜歡,左看右看,抬頭問他:「松茂,你是怎麼洗出來的啊?」李松茂一五一十的說了這三天辛苦沖洗的經過。郎大師聽了以後愛不釋手,便說:「既然你洗好了兩張,這一張可不可以留下來給我做個紀念?」

苦苦煎熬才能掌握暗房技巧,李松茂說:「怎麼讓平面的相紙有深度、透視度、距離感……,都盡量要在暗房技術中表現得體。」就這樣,一年多後,他參加國際攝影比賽與全國美展甄選,從入選到屢奪大獎,確立了以黑白山水為主軸的攝影之路。


粒粒皆辛苦。1976年7月14日攝於苗栗大湖。


為誰辛苦為誰忙。1976年7月10日攝於苗栗十班坑。

藝冠群倫 一刻定天下

在高科技發展,攝影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李松茂感嘆時下的作品美學與內涵不夠充實:「科技進步了,攝影學會的朋友都迎合時代,使用數位相機,太方便了,把傳統的東西放一邊,但是大家拍的東西尚缺內涵、沒有感情,為什麼大家擁有這麼高級的器材卻不用術理、學理去拍攝呢?因為大家都忽略了美學與內涵的層面。所以雖然台灣擁有相機的平均率是世界第一的,但是看不到作者的感情。作者美化人生的藝術修養沒有充份體現。」

在李松茂攝影課教學的第一堂課,除了揭示攝影與照相的不同,還會提示相互尊重的道理。不僅師生之間要互相尊重,攝影者對於天地萬物也要尊重。曾有知名攝影家,為了怕作品遭後人超越,每拍攝一幅荷花照就折斷一支荷花。李松茂痛批這絕非一位技藝雙全的攝影家應行之事。

李老師認為,一個攝影家除了要有豐富的學理知識之外,更要對創作修為苦下功夫。他為了要拍一張好作品,他可以苦等三、四個小時:「我會在岸邊等擺渡的人盪舟到最適宜的位置;或者是等待捉鱉的漁民將竿子提起來之前,水紋一波波散開那刻,才按下快門:我要的不是那個動作,而是那個動作所引起的自然景物的動靜之間的變化。」

在兩岸隔絕的年代,李松茂早已聽聞中國黃山之美,但始終無緣得見。他的一位學生在大陸經商,有一次遊黃山歸來,欣喜萬分的打越洋電話告訴他:「老師,你一定要來黃山啊!黃山是你的,那裏的景象簡直就與你鏡頭下的山水一模一樣。」但當時礙於法令,拖延一段時間以後,李松茂終於成行。當李松茂踏上黃山,眼見山間飄緲雲霧宛如潑墨山水,寫意瀟灑正如他攝影中屢屢呈現的美景,不禁開心地對同行團員打趣的說:「你們瞧吧,黃山是我的了!」至今,李松茂已登訪黃山二十三次之多,抓住了拍攝風景的三大氣,即氣勢、氣魄及氣氛,將尋幽訪勝的足跡,化為張張難得傑作的人間仙境。

推動攝影教育 不遺餘力

美國世界攝影家協會(The Photographer Associates Worldwide,簡稱PAW),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全球績優攝影家「國際名銜」的甄選活動,是最具權威專業的攝影組織之一。要獲得「世界傑出攝影家」(Excellent Photographer,簡稱EP-PAW)這項最高榮譽,需要連闖三關,可謂困難重重:先要備有作品與論述,合格才入選為「世界攝影家」(Photographer,簡稱P-PAW),擁有上述名銜兩年後,方可申請考核,進階為「優秀攝影家」(Perfect Photographer,簡稱PP-PAW)。之後滿三年,方可申請「世界傑出攝影家」此一最高榮譽。此一名銜每年競爭激烈,不少人中箭落馬。

二零零八年初,李松茂是全球獲此國際最高名銜者之一,也是台灣第一位客籍藝術攝影家獲此名銜者。李松茂謙虛的說:「得到這項殊榮雖然很高興,但不能以此自滿,而是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大家互相研究怎麼樣把台灣的攝影環境提升。」

飲水思源的李松茂,當年因緣際會得遇名師開展視野,至今也常舉辦攝影班回饋台灣攝影界。他從一九八零年就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擔任攝影班教師,也到台灣各地開課,學生約有三、四萬人:「世界攝影家目前在台灣我的學生朋友就有了八位,世界優秀攝影家有一位。雖然我得到世界傑出攝影家,但在我努力的背後,還有許多人經常給我鼓勵,所以我要回饋,轉過身來幫助大家上進,那是我的任務、我的使命。」

當李松茂於去年甫獲世界傑出攝影家名銜時,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舉辦「意在山水間——李松茂榮膺二零零八年世界傑出攝影家特展」,蒙馬英九總統的賀電嘉勉,李松茂開心的說:「這些鼓勵,無形中給我許多教學的熱忱、教育推動的使命感。」

對於青年攝影家的建議,李松茂秉持任何事情成功的不二法門:「多練習、常檢討、再練習,距離理想亦不遠矣,日後定會有良好的成績。」他說:「多去參閱美學書刊、觀摩影展、畫展、音樂……各項藝術展演。」他尤其推崇近年馳名國際的神韻藝術團:「鼓勵他們去觀賞神韻藝術團的精湛表演,看了之後會感到非常心曠神怡,增進與提升對美學內涵的體會。」

走過山水萬千,攀越攝影藝術的顛峰,李松茂教學不倦坐看桃李天下爭春,人間罕見的靈山秀景,將透過鏡頭綿綿承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Natalia Rodriguez布宜諾斯艾利斯報導)神韻巡迴藝術團在南美洲的首演,經過週末兩場的演出後,已經創出了極佳的口碑,吸引了許多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前來欣賞。主修東方研究的藝術攝影師林卓‧納塔力(Leandro Natale)與擔任記者的女友艾莉莎‧尼娃(Alicia Nieva)於2009年6月29日一起欣賞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
    Auditorio Belgrano劇場的第三場演出。當天的演出吸引了滿場的觀眾,在謝幕三次後,觀眾才肯離去。
  • (大紀元記者林巧蓉台北報導) 一場回顧19世紀至今,完整呈現台灣生態藝術歷程的「自然香頌~臺灣生態藝術特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隆重登場,展出期間至11月1日止,期盼透過畫作、攝影、雕塑和設計等生態藝術的展覽,國人對於推動臺灣生態保育工作有更多的關懷與重視。
  • 明明看的見為何摸不著
    明明在眼前為何大不同

    這硬硬的東西是什麼
    如此可惡
    這硬硬的東西是什麼
    如此擾人

    問題在哪啊
    真是費思量
    真是想不透

  • 因為成熟所以我飽滿
    因為成熟所以我彎腰
    成熟的重量壓彎了我
    成熟的親切感動了我


    成熟
    帶來了喜悅
    帶來了責任


    掺有些許
    說不出的
    一丁點的
    哀愁

  •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今天揭曉。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與「偏鄉醫療專題」分獲平面新聞通訊社類獎。今年共111件作品參賽平面 (報紙、通訊社、攝影)、廣播及電視新聞獎,盛況空前。
  • 2023年4月中旬,經好友推薦,喜歡藝術的我認識了旅居瑞典的中國畫家范一鳴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觀賞他的畫作,聽他聊創作靈感和中國文化。我也順便採訪了他在中國時的遭遇。
  • 為什麼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出莊嚴的天國世界及神在人間的事蹟呢?是這些畫家被選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國以及神顯現出來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類的傳統道德及善良風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藝術家的使命,用畫筆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他設計的地毯享譽全球,包括紐約、柏林、溫哥華、多倫多等多個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當時只有20歲出頭的德國年輕人,卻在地毯時代眼見就要終結的時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於尼泊爾的地毯工廠。但就是這名年輕人,在短短數年內一手扭轉了整個地毯業的頹勢。他的理念,不僅打造出了一個橫跨各大洲的地毯商業王國,而且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他就是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紐約、溫哥華、多倫多等全球多個城市有展示廳。
  • 賽爾維亞有一位被稱為天才的少年畫家,名叫杜辛‧克爾托理察(Dušan Krtolica),今年只有17歲,可他卻有15年的繪畫經歷;儼然大師級的繪畫功力讓人驚嘆不已,至今已開過6次個人畫展,並多次接受電視等媒體採訪。
  • 唐美雲出身歌仔戲世家,感於父母對歌仔戲的熱愛,不忍見其逐漸沒落,故投身歌仔戲成為一代名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