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唯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極天

蕭玉
font print 人氣: 98
【字號】    
   標籤: tags:

水,柔若無骨,卻能滴水穿石,廣袤深邃,包容有度,融會而貫通。

山,不爭高而自成峰,沉穩挺拔,氣勢如虹,堅定且不移。

古代聖賢孔子《論語》中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大意是:智慧的人,因其無所不知,思路通達流暢,與流水相似,故而喜歡水;高尚的人,因其厚重沉穩,品行藏而不露,與高山類似,故而喜歡山。山和水都是最常見的自然景物,古人遊行其間,難免情景交融,很自然的,山水景致被賦予高尚而智慧的內涵而成為了境界的象徵。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絕代的忍者。年少時的韓信就已知刻苦讀書,並自帶極高的天賦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並有大志建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兵學部份。但命運的惡勢力似乎怕韓信的兵學被華夏之子孫應用,而欲將其消滅,且屢屢安排韓信周圍的人對韓信進行歧視和冷遇。

有一次,一群地痞無賴當眾羞辱韓信,試圖讓韓信出手殺人,而這樣的安排其實是想要將韓信早早毀掉,使韓信的志向落空。但此惡伎被韓信識破,反而加強、成就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忍”的內涵,從此多了一個「胯下之辱」之「大忍之心」的故事。韓信的胸懷和隱忍的精神如能包容萬物的大海。

趙綽,是隋文帝時的大理少卿,負責執掌刑獄。隋文帝楊堅,晚年傾向於嚴刑酷法,經常不按法令規定,任意處置官吏。趙綽敢於依法力爭,不畏天子的雷霆之怒,經常冒死力爭,一時傳為佳話。

刑部侍郎辛直,有一次穿著紅色褲子上朝。隋文帝認為他這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命趙綽將他處死。趙綽接旨後,對文帝講:「對照法律,辛直罪不致死。我不敢按您的旨意去辦。」文帝非常惱怒,厲聲喝斥道:「我看你是活糊塗了:只知道憐惜辛直,而不知道憐惜你自己!」下令把趙綽抓起來,先行處死。趙綽毫無懼色,仍然對文帝說:「陛下,您可以把我殺掉,但是千萬別殺辛直呀,因為他罪不致死。」文帝命人把趙綽押到朝堂上,剝掉了他的官服後,又派人去問他:「現在,你改變態度了嗎?」趙綽回答道:「我一心一意為執法,不敢因為怕死而不爭。」文帝被趙綽的這種態度,氣得拂衣退回後宮。過了半天,文帝漸漸平靜下來,才叫人釋放了趙綽。第二天,文帝還親自向趙綽謝罪,並賞給他許多財物予以嘉獎。趙綽的中正似挺立而不屈的高山。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延續著這種「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的精神境界的當屬法輪功的信仰者了,面對當局者的強權和暴力他們像山那樣堅定、不動搖,勇於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做人應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的胸襟和氣度。這些善良的修煉者像水一樣甘願居下,「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樣容納百川,「心善淵」;行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與善仁」;說話像水一樣漲落有度;「主善信」;處世像水一樣保持平衡;「正善治」;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處理問題像水一樣融入環境,「動善時」。

她們柔和而謙恭,堅定而不屈,使我由衷的感歎: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說到端午節,人們一定會樂此不疲的談論有關粽子云云,比較著名的有棕葉粽、竹箬粽、
    蘆葉粽、槲葉粽和灰湯粽,它們的形狀不一,但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宗這個字,其實是粽
    字的諧音,也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概念和中華文化的情感和意緒,更是提煉了粽子的精華,
    少之,粽子也只不過是一塊糯米團罷。這種文化與民族記憶相連的情節,更是中國人對偉
    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默默懷念的方式。
  • 冰心玉潔傲清寒
    三千輪回入凡間
    迷中誰解玄中意
    婆羅花開結善緣
  • 人生需要很多種底蘊來支撐,就如聰慧是智者的底蘊;善良是仁者的底蘊;謙虛是人格的底蘊。
  • 獨自徘徊
    在這月光如水的夜裡
    遠處的燕子啊
    何時能捎回你歸來的消息
  • 簡單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經歷複雜之後的更上一層樓的徹悟。

    簡單是一種美,是一種智者具有的高品位的境界。

  • 當春夏秋冬默默的輪迴於四季之中,滄海桑田也隱匿於斗轉星移間的時候,世間的萬物也規律性的時而起伏,時而跌落。
  • 北京的夏天真是酷熱難耐,陽光灼熱的照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一絲的風,這乾燥的季節讓我的心情不禁也煩悶起來。
  • 櫻花熱烈、純潔、高尚,嚴冬過後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氣息帶給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 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櫻花凋落時,不污不染,很乾脆,被尊為日本精神。

  • 這纖若琴弦的柔絲
    不是霏霏的細雨
    分明是我
    孑影獨行前
    一排排轉世的淚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