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教養心得
秀鳳的女兒順利上了中部一所口碑不錯的大學,她喜悅的眉梢帶著一絲甜蜜與滿足,在這世上她是最有資格為女兒的上大學分享喜悅的,因為她在這段成長過程中確實付出了許多心血,尤其是在國中那段青澀的叛逆時期。秀鳳說:「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因為自己確實在事件中真正體會到什麼是一起成長。」秀鳳說起這段一起走過的成長路:
兒子大了,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複雜的世界,讓他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周遭的現實呢?一次,我們去巴士站,路經一個學校的牆外,看見一個頭髮蓬亂、鬍子拉紮,渾身髒兮兮的男人正在撿別人丟到牆邊的吃剩的盒飯,用黑乎乎的髒手抓著吃。兒子吃驚地看著......
小時候我常聽到我外婆說什麼「天衣無縫、天衣無縫」的,當她看到一個物品製作的非常完美的時候就會說:這東西真是做得「天衣無縫」啊。 如果一件事情計劃的很周密,她也會誇獎說:真是「天衣無縫」啊,甚至於一些很難讓人戳穿的陰謀詭計也被她形容為「天衣無縫」。所以我就領會到「天衣無縫」就是比喻事物完美自然,細緻周密,沒有破綻。
初為人母,在欣喜之餘,我常問自己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給孩子些什麼?是金錢、學問,還是……反覆地思考後,我體會到「萬貫家財也換不回一個浪蕩子」。因而,以良好的身教及親子互動去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就成為我當時的目標。所以,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我雖然不算是個負責盡職的母親,但從不曾缺席,也未曾讓他當過一天的鑰匙兒;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也有正當的...
擁抱是一種很甜美、很溫馨的感覺,還記得曾經上過這麼一堂課,教授要教大家體會擁抱,擁抱對西方人來說是很自然而常見的事,這個課題對東方人而言,卻是很大的挑戰,樸實的民風、保守的道德觀念讓很多人不知道擁抱的滋味,教授懇切的說,擁抱是一種壓力的釋放,是一種關懷與愛的傳達,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的資糧。
養花弄草我既不在行也沒時間悉心照料,所以只養一兩盆好養的,如蘆薈、蘭草,讓屋裏多一些生機,也讓兒子瞭解一下植物的特性。
夜裏,迷迷糊糊中知道兒子去廁所了。一會兒,聽他進來。他挪動我的胳膊,把被子拽上來,掖到我的脖子下,在我額頭上輕輕一吻。然後,鑽進自己的被窩裏。我沒有吱聲,靜靜地享受著那份幸福。啊,兒子,我平時為他做的一切,以為他不知道,原來他全記在了心裏。
孩子未必完全是從求知欲的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當他有了問題,一問媽媽就得到了解決,於是感到讓母親解答比自己去思索容易,孩子的提問往往是在這種心情驅使下提出來的。因此母親對於孩子的提問,不應該像百科全書似的,機械的答覆了事。應該在啟發孩子動腦思考的同時給予回答。
有個朋友因為工作忙,有時候要我去幫忙照顧一下她的兩個寶貝,八歲的女兒雪兒和七歲的兒子小旭。
十多年前,初得知自己將成為母親時,對於這個期待已久的新生命,「故事媽媽」世瑩決定要送他生命中的第一份禮物。她拿著《小王子》和一台錄音機,對著腹中的孩子讀書,並告訴他:「我多麼的為這本書感動!希望和你分享的第一本書、為你讀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小王子》。」
人都說男孩立世晚,不像女孩懂事。或許是吧。我兒子剛上學時,經常粗心大意,晚上回家檢查文具盒,鉛筆少了,橡皮沒了。自己也弄不明白是同學拿去用沒還,還是掉地上了。 ......經歷這些,兒子漸漸明白:管好自己的心,理好自己的東西,這也是在愛護他人。
盧梭曾說:「教育是人、經驗與自然的組合。」我們平常只是陪著AB寶在大自然中玩耍,沒有要求也沒有教導,可是在無形中她們卻學會了最重要的想像與創意。
兒子2006年5月出生在多倫多,至今不到兩周歲,已經認識很多漢字了。其實這完全是“意外”的收穫。我知道很多朋友的小孩兒一旦上學之後,就喜歡說英文超過說中文,更談不上認識漢字了。所以我一直害怕孩子會失去對漢字的興趣,現在我對這一點倒是很放心了。
4月13日星期日下午,紐約市皇后區公共圖書館移民服務部在法拉盛圖書館舉辦「同享讀書樂」講座。小作家李聰在座談會講述自己閱讀﹑繪畫與創作的歷程﹐李偉民先生及夫人分析家人同享讀書的樂趣﹐法拉盛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向社區民眾介紹圖書館的資源和親子閱讀對孩子教育成長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有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瓶頸,一些學習遲緩的現象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商方面有問題,有些人只是需要陪伴,一起學習,有些只是卡在某一個點上,只要突破了,他的進步與成就並不輸給任何人。這樣的經驗發生在我自己孩子身上,同時也利用自己的經驗運用在學校的輔導班上。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然而卻常常讓我們有很多「不快樂」的理由,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小孩,他們也會有煩惱,也會不快樂嗎?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快樂與不快樂的理由也變得大不相同。我曾對一些學生做過調查訪問,發現低年級小朋友快樂的理由主要有三種:
住在都市裡也可以帶著孩子進行這樣的「定點觀察」。現代已有許多父母發現,讓孩子在大自然成長的必須性,已不下於學鋼琴、英文。可惜的是,就如同史英說過的:「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往往不只欠缺觀念,也欠缺條件,我們的生存空間太小,人太多,每個人又太忙。」
平時回到家,我們只允許他看一會兒好點兒的電視動畫片。有時作業少,他寫完後就做紙工。從小,我給他買過幾本剪紙和折紙的書,閒暇時,我就教他做簡單的。他拿起小剪子,看著紙在剪下變換大小形狀,非常興奮。不知不覺小手就越來越靈,也喜歡剪紙貼畫。
小時候,不管吃任何東西,母親總是將之分成六份,兄弟姐妹一人一份,從來沒有獨食的機會,這也讓我養成了會和別人分享食物的習慣,特別是有好吃的東西,總不忍自己一個人獨吞,自然而然會想到要留給別人一些。
(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編譯)有誰知道世間最苦的差事是甚麼?有人認為是為人父母。一位曾經擔任過三次繼母經驗的婦女羅絲瑪麗(Rosemary Rogers)認為,此言差矣,繼母才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苦差事。
我的兒子Andrew Ho12歲就成了加拿大青少年象棋冠軍、國際象棋協會頒布的大師和加拿大象棋大師,打破了加拿大棋界的記錄。十幾年後,仍不斷有人向我打聽,到底怎樣培養兒子為國際象棋大師。我們父子走過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我把它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如果想在一位神童身上押寶的話,並不一定會贏。據專家表示,光有天份是不夠的,神童要想一輩子成功的話,還得履行承諾、堅持不懈和創新。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要教「為什麼」,不要只教「是什麼」。好奇與發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創意的培養要養成以下幾個習慣:
曾有觀察指出:在美國,如果家中有小孩唸哈佛大學,孩子的父母親於五分鐘內會找相關的話題,想盡辦法在親朋好友面前分享孩子的成就;在台灣,孩子如就讀台灣大學,父母親則在七分鐘內,也會做同樣的事。
許多朋友覺得我們家最怪的地方是沒有電視,他們很難想像活在21世紀的台灣,不看電視的人怎麼在社會上存活?怎麼與人往來聊天?
現在,我的兒子很能跑,知道為什麼嗎?他自己說,因為他不還手,一些同學下了課就想拿他做靶子練手;他就跑,練出來了。或許有人會說他太懦弱好欺了,我倒看出了他面對羞辱以苦為樂中萌生的堅韌和大度。
孩子未入學前,為了要轉移他整天想看電視的念頭,首先教他認識的國字便是「將、士、象、車、馬、包」,教會他象棋的種種規則之後,再來就是簡單的攻與守。
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
平時,領著兒子上街,我總要去看貼在車站或牆壁上的二手房廣告,兒子也會問我:“媽媽,我們家攢了多少錢?”“還缺很多。”每次我都這樣回答。一天,兒子打開他的儲蓄罐對我說:
共有約 526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日(5月5日),中共黨魁習近平抵達法國,旨在緩和可能引發貿易戰的中歐緊張局勢。但分析認為與五年前訪歐相比,習這次面臨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中歐分歧已經變成一張很長的清單,很難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