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可以這麼浪漫(5)主動探索

台灣/ 李偉文
【字號】    
   標籤: tags:

科學與創意

兒童本來就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壓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裡的光芒一天天黯淡下去!

  因為AB寶在四年級及五年級時,都曾代表學校參加台北市的科學展覽比賽,得到幾個小小的獎項,所以我也跟著去參觀這些中小學生得獎的作品。看完之後還真的嚇了一跳!台北的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居然有這麼高呢?還是有那麼多科學天才散落在許多學校?

因為有非常多的作品不要說孩子怎麼能夠想得出這些問題來,更困難的是還得設計出實驗流程,而我還算是關心科學教育的人(曾經擔任過圖書金鼎獎或年度好書大家讀科學類或知識類的評審委員),單單想看懂他們實驗的結論都還有點困難呢!

  難免令人感慨,孩子參加「科學展覽」的過程中,家長或老師到底幫了多少忙?這種檢討「科展是誰做的」的聲音,在美國中學裡也有,因為科展比賽得名有利於大學甄試,因此有職業槍手出現不足為奇,而得獎者所採用的方法或使用的儀器也遠遠超過中學生該有的程度。

  其實不要說科學展覽了,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的?尤其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許多的作業必須讓孩子動手做,而且那些作業還真的不太容易做呢!我看大部分都會落到學生家長頭上。記得有一年元宵前後到朋友家玩,見朋友熟練地做著花燈,我很訝異朋友居然還有這個雅興,只見他說:「是孩子的作業啦!我有兩個孩子,所以這是我第四次做同樣的作業,愈做愈快也愈做愈好了!」

科展實驗,印證生活所學

  對於AB寶平日的作業或科學展覽,我們基本上要求她們要自己動手,可以找我們一起討論,而我們則是提出問題引導她們找到方向,但是內容與成品一定是她們一筆一劃寫出來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完成的。她們學校的態度也不錯,科學展覽並不是由老師指定幾位同學負責參加比賽,而是全校中高年級每班每個同學都要做,自己找同伴,兩個人或三個人一組共同做一個作品。然後再從每個年級裡挑選出優勝的作品,代表學校參加全台北市的比賽。這就是教學正常化。

  記得三十多年前,我讀中學時被老師指定參加科展,並沒有經過校內的比賽,直接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按步就班的照著老師的想法完成,作品裡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不多。

  AB寶四年級的科展研究題目,是延續她們參加氣象局舉辦的氣象科學營學到的,透過測量我們住的山上與位在山下的學校之間的溫度與濕度、高度與氣壓的變化,來證明理論與實際狀況是否相符。

  五年級時,AB寶加入了「世界河川日」檢測河川污染度的志工行列,學會了一些試劑與測量方法,剛好我們家住山上是新店溪的上游,而學校圍牆邊就是新店溪的下游,AB寶就以上游、中游、下游各選兩個地點開始長期監測,每個月至少一個假日出去採樣與觀察,連續紀錄了半年多。而我們也剛好利用孩子在完成學校作業的同時,引導她們為守護環境盡一點心力,讓知識可以跟行動實際連結。

有創意的親子互動準則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創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是很重要的,於是往往到處尋找哪裡有教創意或教科學的補習班。大家似乎都忘了,其實兒童本來就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壓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裡的光芒一天天黯淡下去!

  要孩子有創造力,保存好奇心,關鍵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裡,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鼓勵,然後聆聽他們發問。
  父母不必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只要熱情地回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二)編故事,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事實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時間去想。
  缺乏耐心等待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只等一秒鐘,孩子若是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我們卻期待一個孩子在一秒鐘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習慣。
  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讚美等於暗示著討論已經完畢,標準答案已經找到了。建議家長可以換個說法,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下去,才會有更多的想像與新的可能性產生。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野有道理

要教「為什麼」,不要只教「是什麼」。好奇與發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創意的培養要養成以下幾個習慣:

1.重新定義問題及虛擬各種解答;

2.打破模式,跳出原有框架,嘗試新組合;

3.運用所有感官去體會問題;

4.暫停、放鬆,讓問題沉澱到潛意識。

摘自:《教養可以這麼浪漫》野人出版社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家庭或許會為了孩子教養問題而鬧得夫妻失和或者徬徨無所適從,其實我總是覺得家長一定要放輕鬆,只有父母快樂自在,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正常的學習與成長。好吧,若是你還是不知道教養該從哪裡開始的話,美國詩人艾蜜莉曾寫過:「我老是不知道從哪裡著手,但是我相信從愛開始絕對不會錯!」
  • 補習是大部分兒童每天要做的事,補習班更是多的數不清。常常聽到有人說:「把小孩丟到補習班,就能提高小孩的成績!」但是我沒有補習。
  • 對世界存有好奇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能主動學習,有自制力與積極性,熱情且樂於幫助別人,這些古老的德行反而是未來高度競爭下決勝的關鍵。
  • 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
  • 教育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社會進步的基礎建立在每一個人民的素質和素養上,而教育則是改變一個人的唯一途徑。所以,不管是政府、家庭或是個人,在教育上的投資永遠是最大的贏家。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