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档”到底黑在哪里?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3月27日讯】好心发明“中国黑档” 反而遭到多方质疑

  一个名叫“中国黑档”的管理系统昨天正式启用。尽管它的发明单位北京北方长安通讯有限公司一再声称“黑档”的学名叫“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人才档案的工具。但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明者在介绍系统功能时,特别强调这套系统的“黑档”功能:系统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记录员工的“劣迹”,可以在员工非正常离职时,把这些“劣迹”记录转交给新单位。

  这家公司在现场演示,“黑档”管理系统的基本运行程序是,具有法人资格并成为该系统会员的某用人单位进入“中国黑档”中心,可以给本单位的每一个员工在“黑档”系统内建立一整套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在本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好的方面或是不良行为,包括处分甚至是劣迹等。当员工调换工作时,新单位在征得本人同意并取得密码后,就可以查看这些个人资料了。这些资料并不向别人公布,只限于单位和个人掌握。在转换单位时,如果个人不同意,新单位是不能获取这些资料的。

  这个被称为“中国黑档”的管理系统一出笼就遭到了多方质疑。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成了激烈辩论的场所。有记者问,谁能保证系统内所记录的个人资料是真实、权威的?什么人有资格为员工填写个人资料?如果原来的单位因为人为的原因不愿意提供资料,甚至在个人资料中故意歪曲事实,毁损个人的名誉,又应该怎么办?什么样行为能够被作为“劣迹”记录在内?有没有标准界定“劣迹”与“隐私”的界限?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这套系统的发明者曹先生显然没有完全想好。曹先生认为,像偷窃、犯罪、传染性疾病等都能够被写入个人资料,但立刻有记者反驳说,疾病早已被界定是个人隐私。

  设计者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再强调,开发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单位员工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对自己不正常的离职行为能够有所收敛,让离职者爱惜自己的名誉。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一些企业的赞同,北京金商羽商贸公司总经理李文告诉记者,“黑档”将成为保护企业利益的有效工具,对那些非正常离职,甚至带走商业秘密的员,“黑档”将让新的用人单位对他们有所提防,并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对他们的惩罚作用。另有一些企业表示,在招聘人才时,因无法考查到所录用人员的个人品质,所以常招到一些业务素质不错、道德素质却不佳的人员,给企业带来损失。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个人信用的立法方面还是空白,什么样的行为应该被记入档案中,什么行为是个人隐私,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因此,“黑档”中的记录可能将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纠纷。

  一家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我不愿意我的员工认为我像防贼一样地防他们,所以不会使用‘黑档’来管理员工。”而大部分员工对“黑档”也持抵触态度。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在这样的单位工作,将会没有安全感。中国“黑档”未来遇到的将是来自法律和道德双方面的强有力挑战。

  “中国黑档”到底黑在什么地方

  无论是一种实际操作还是一种招徕,“中国黑档”都堪称败笔,它败就败在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从报道看,“中国黑档”的主体内容仍然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的人才资料库,与其他普通的求职网站比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黑”——通过收集企业从业人员的所谓劣迹,达到对这些人的遏制作用。它的卖点是,阻止“不正常的离职”行为,帮助筛选劣迹较少的人才,从而博得企业的芳心,并成为它的注册会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黑档”的策划和立意的确别具匠心,其策划者也的确切准了企业的脉搏——找人难,留人更难。但是,具有市场合理性是不是就意味着存在的合法性呢?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项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除了给出一些法律细节外,这项解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强调了公民人格权的价值,而人格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隐私权。毋庸讳言,由于没有专门的“隐私权法”,我们国家对于公民隐私的法律界定还不很清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却在日渐强化,涉及隐私权的官司也不断见诸报端,对隐私权的保护被看做捍卫精神尊严、确定人格价值的必要手段。毫无疑问,这个时代潮流是进步的,是符合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是我们国家人权保障进步的一个体现。在这个时候,一个以记录劣迹为卖点的档案库居然得以出台,实在让人感到意外与震惊。

  众所周知,在法制社会里,制约公民行为的力量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一个人如果作奸犯科,会受到法律制裁,如果违背道德行事,也会受到众人的谴责,而一些与法律和道德没有抵触的所谓“劣迹”,有很多都属于隐私范畴,实际上是见仁见智的,比如非正常离职、工作中的失误、个人能力大小甚或性格缺陷,如果不对之进行详细考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把这样的一些“劣迹”记录在案,并供用人单位参考,毫无疑问会导致种种人格歧视现象的发生,会对当事人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黑档”的建立不仅会损害人才的求职,而且极容易导致隐私泄露、隐私错误传播,并造成精神损害,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人人自危。这样一来,不但不能为人才求职提供方便,更不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在人和企业之间,的确有一个中介与管理的环节,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开发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在人格尊重的基础上,以光明正大的方式进行。


    相关文章
    

  • “中国黑档”卷起风云 (1/23/2001)    
  • “中国黑档”专存个人污点引争议 (1/12/2001)    
  • 当心!—中国黑档网站专收集你的“黑材料” (1/11/2001)    
  • “中国黑档”专存你的“黑材料” (1/11/2001)
  • 相关新闻
    “中国黑档”专存你的“黑材料”
    当心!---中国黑档网站专收集你的“黑材料”
    “中国黑档”专存个人污点引争议
    “中国黑档”卷起风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