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众IT业知名人士谈王志东出局

人气 5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22日讯】 资本意志决定王志东出局,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报道和讨论。由于王志东的巨大号召力,媒体对资本力量颇有微辞,广大网民讨伐有声,一时间王志东看起来象个资本意志下的受难英雄。

庞瑞锋(《南方周末》驻京记者)

资本怎么了?

资本意志决定王志东出局,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报道和讨论。由于王志东的巨大号召力,媒体对资本力量颇有微辞,广大网民讨伐有声,一时间王志东看起来象个资本意志下的受难英雄。作为一代互联网精英代表,王志东的去职确实令人黯然。但资本意志就真的如此让人生厌吗?

首先明确,资本并不是白求恩,不远关山万里,跑到中国来,就为治病救人。它也不是解放军,大把掷金洒银,就是为了将国内互联网公司救出水火之中。追金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在这一目标上出现分歧时,资本当然会体现自身意志。但客观上,这种本性却推动了国内互联网的发展。

王志东的困境可能在于:不借用外来资本,新浪也许就发展壮大不起来;引入外来资本,股份过分稀释,话语权又被大大打了折扣。这正是资本的双刃剑本性。

信海光(《电脑报》记者)

天下大乱

王志东辞职、联想-AOL合作、网易转卖,按照以往的惯例,记者们看到哪怕一条这样的消息都会血脉喷张,跃跃欲试。但这一次,却听到不断有人大喊:“慢点来吧,累死了!”—因为这几条消息几乎是同时传出的。一时间,中国的门户网站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天下大乱。

其实不必,客观说,有远见的人都应该早就意识到,一年多以来所谓三大门户网站平分国内市场的格局只能是个历史的瞬间。毕竟,全中国网民总共也就几千万,整个互联网市场仍旧处在初创时代。无论老三大还是新三大,热热闹闹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它们就是整个世界,而实际上呢?现在规模的网民对奠定将来网络时代市场格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风光的网站从时代的角度看到底有多重要?

分分合合,是不是我们一直在争论不已的问题多少年后看才知道其实只不过是坐井观天?

宋斐(《互联网周刊》记者)

受损害的是企业家精神

王志东的“辞职”在圈内引发了一场讨论。鉴于王本人所具有的公认的优秀品质和管理能力,他的形象一时被涂上了悲剧英雄的色彩。但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他应不应该退出,而在于这次受到损害的是本就不多见的企业家精神。

是谁发现了作为企业家的王志东?当然我们可以说是资本家从企业家所构成的人才市场上选择了他,由此王本人才有如此成就。但更切近事实的是,发现企业家王志东的首先是他自己:他具备企业家不无冲动的创新精神,他愿意劳神费心地去做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做的组织工作,同时他还表现出了多年一致的敬业态度。

对于新浪这一个案,企业必须要对股东负责,但对于媒体和大众,却有必要让企业家精神的成长有一个好的环境。因为在很多时候,企业家精神都是一种非常个体化、难以复制,也难以由制度来代替的个人属性。

吕伟钢(业界知名人士)

可怜了王志东五年心血!

中国互联网业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王志东的离职是本周的重大新闻事件。我们回头看看三大门户网站的创业史就可发现,王志东创办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和张朝阳、丁磊分别创办搜狐与网易最大的不同是,王志东创业时的主体是四通集团而非他本人。创业如果不是早了那么二、三年,他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傍四通这个“大腕”,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命运。

王志东拥有的6.1%的新浪股份中,有一半是他被任命为新浪网总裁兼CEO后被授予的股票期权下购得的,沙正治被任命为CEO时也曾被授予了同等数量的股票期权;王志东在四通利方融入风险资本以及与北美华渊网的合并等一系列促成新浪成长壮大的事件中所作出的贡献,则完全没有以薪酬、奖金或股权的方式体现出来。可怜了王志东五年的一腔心血!

谢文(业界知名人士)

王志东,别走远

我只见过一次王志东,那还是99年3月在深圳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发布会上,我们是ICP的竞争对手。

把一个小有名气的软件公司转化成以新闻为主的网站,第一个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外资引入,在两年内建立起中国第一大ICP,第一个在NASDAQ上市,这是王志东的骄傲。在新一轮资产和资本重组挑战下,王志东选择退出,而没能坚持到公司转亏为赢的那一天,也许是王志东的遗憾。

王志东离开了新浪。希望他不要走远,继续留在互联网业内耕耘。用他自己的话说,“春耕才开始呢。”

吴征(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执行主席)

“注意力经济”的迷思

M. Goldhaber首创“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其实是发挥了时间是最终的稀缺资源的思想,他指出,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在信息量剧增的环境下,围绕争夺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而进行的经济。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被迅速地庸俗化了。不少人把注意力经济狭隘地、功利化地理解为以金钱换名声或以名声换金钱的“炒作经济”、“做秀经济”。于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网络经济常常围绕网站的“面子”、“名号”做文章,而不是围绕网站的内容建设做文章。不要忘了网站的最终目的是让网络用户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注意力。

贾双林(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记者)

电信:准入比拆分实际

近日,有关拆分中国电信的报道屡见报端。拆分为什么?无非是为了继续反垄断,那么在此目标之下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问题:准入。其实对于反垄断,放宽准入条件比拆分垄断企业更实际。

中国电信业走过的道路是:打土豪、分田地,造出若干专业户。竞争主体多了,但却是分业竞争。新的运营商除了联通和铁通的牌照全些,其他几乎都是专业户。你搞移动,我搞数据,你搞固话,我搞卫星,你搞接入,我搞基础设施。

真正意义的竞争是由若干电信巨头分食市场的同业竞争。分业竞争实在没什么意思,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而已。所以,与其把中国电信的固话和数据拆分,倒不如给更多的运营商以固话和数据牌照。

陆新之(《三联生活周刊》财经主笔)

巨型广告或有生机

李泽楷日前正式宣布放弃网上广告的盈利模式。有人说这种大转向显示李泽楷已经否定自我,也否决了新经济的神话,放弃“烧钱”战略。但是,笔者在中国香港接触的另一位跨国广告业巨头的负责人却对于新浪最近推出的声名狼藉的巨型广告非常重视。他认为,不管网络上对于这类广告如何不接受,但这是网站找到的将点击率转化为为商业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这将对传统平面媒体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因为,即使在平面媒体之中,要衡量一个广告到底有多少次的阅读量也还是靠估算,还不如根据这类“强盗广告”的点击率来计算精确。受众强烈的反对情绪在未来网络条件改善之后应该很容易得到解决。

(互联网周刊)(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王志东终点又回到起点 (6/22/2001)    
  • “我终于失去了你” — 新浪被裁员工内心独白 (6/21/2001)    
  • 传闻:王志东筹款欲回购新浪 (6/21/2001)    
  • 张朝阳:三大门户网站中,搜狐为什么没有乱? (6/20/2001)    
  • 新浪绝情 创始人王志东邮箱将在48小时内被取消 (6/20/2001)    
  • 互联网业加快洗牌 新经济浮华过后始见真 (6/19/2001)    
  • 大陆IT业CEO们的黑色六月 (6/18/2001)    
  • 中国大陆网络经济的“多事之周” (6/16/2001)    
  • 另类解读:金庸语境下的当前中国互联网 (6/16/2001)    
  • 大陆CEO并非真正的CEO 王志东是畸形体制牺牲品 (6/15/2001)    
  • 大陆门户网站结束三国时代 (6/14/2001)    
  • 评论﹕网络公司频换将治标难治本 (6/14/2001)    
  • 中国互联网地震为哪般? (6/14/2001)    
  • 中华网高层有重大人事变动 新人被任命 (6/13/2001)    
  • 一纸合约限前程 王志东将被封杀五年 (6/13/2001)    
  • 大陆网路公司频换将 治标难治本 (6/12/2001)    
  • 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王志东离职是很正常的现象 (6/12/2001)    
  • 悲情英雄王志东 (6/12/2001)    
  • 面对联想AOL 新浪能否安然无恙? (6/12/2001)    
  • 内幕报道:新浪董事会硅谷会议与王志东辞职 (6/11/2001)
  • 相关新闻
    内幕报道:新浪董事会硅谷会议与王志东辞职
    面对联想AOL 新浪能否安然无恙?
    悲情英雄王志东
    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王志东离职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