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 大航海时代与西方人邂逅红毛城

叶伦会(前海关博物馆馆长 )

人气 647
标签:

“红毛城”不但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古迹。在17世纪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之“圣多明哥城”或“安东尼堡”……


红毛城外观


淡水红毛城 远观最佳景点

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海权与贸易。海上霸主之一的西班牙,于公元1629年由基隆进入淡水,在当地建筑“圣多明哥城”(San Domingo)为其殖民北台湾的基地。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人,将该城原址重新建筑为城堡,称“安东尼堡”(Fort Antonio)。该城堡最初的颜色是灰白色,因当时荷兰人被台湾人称之为“红毛”,故有今日“红毛城”之称。自红毛城俯视淡水河口,形势险要,“戍台夕照”被称为淡水八景之一。

1661年,明朝郑成功又驱逐荷兰,将红毛城略作修葺,建有东、西两个大门,以及南、北两个小门。19世纪,淡水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英国人在1867年租得红毛城,经过整修而成今貌,并在红毛城东侧建领事馆暨其官邸,直到1961年撤馆。1980年才由政府收回,整修后开放民众参观,现在是新北市淡水古迹园区最受欢迎的景点。

各时期建筑流变
 
红毛城主堡在17世纪最初建造时,是一座方形的城堡。兴建目的,以军事用途为主,故地基深、墙壁厚达1.5公尺,加上“外石内砖”的砌法,不畏炮火攻击,适合防卫。主堡内分为上下二层楼,内部采半圆筒形的穹窿结构建造,上下楼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让主堡更加稳固。19世纪英国人进驻后,除了将尖形屋顶改成平台式,在东北及西南角增设两处角楼,二楼南侧外也增建露台,露台上设有雉堞及枪眼,居高临下看守,可以防止入侵者侵扰。同时,英国人亦大肆整修红毛城,将原先灰白色的红毛城,粉刷成红色墙身,让这座古城和红毛城的名称更加贴切。

红毛城最初以军事用途为主,后来转化成领事馆暨官邸,惟主堡建筑依旧留有防卫功能的设计,如枪孔或女儿墙等,并新建办公所需建筑。在清朝时期,由于英国与清廷条约规定英方享有“领事裁判权”,故在底楼设有四间牢房,做为在台湾犯罪的英国犯人的临时拘留所。1895年进入日治时期后,牢房改为员工宿舍。


严整的炮台

红砖洋楼领事馆
 
19世纪淡水港开港后,因贸易额扩增,英国领事馆的业务日渐庞杂,其地位日渐增高, 于是1878 年于红毛城主堡东侧增建领事官邸。领事官邸为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红砖洋楼,前庭有绿地,红砖、回廊、斜屋顶,散发细致、温暖的风格,与主堡军事建物的线条,呈现两种气氛不同的建筑体,反而显得协调。回廊的栏杆使用“绿釉花瓶栏杆”,结合中国陶艺与西洋花瓶栏杆的形式,这种形式常见于十九世纪的洋楼。花瓶样式运用在建筑上,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的寓意。

砖雕上除了有代表英国皇室的蔷薇徽饰,“VR”字母是维多利亚女皇(Victoria Regina ,1837~1901年在位)的缩写,“1891”则是领事官邸完工的年份。砖柱及墙壁出自英国建筑师的设计;领事官邸的地基镶嵌着中国式的“钱纹”小石窗,取其“大富大贵”的寓意,为中国建筑匠师常用的施工手法。


领事官邸前 代表英国皇室的砖雕

据说,英国领事馆的建筑聘请英国建筑师设计,但是红砖及匠师可能来自福建厦门。院子里遍植玫瑰花,官邸回廊是喝下午茶的地方,体现领事优越生活的一面。官邸的客厅、餐厅及主要卧室都设有壁炉,这是英国建筑空间的特色。规律对称的拱圈,使室内每个空间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和视野,在视觉上具有协调柔和与特殊的美感。凉台占建筑面积很大的比例,形成另一种型态的生活空间,这种拥有大面积凉台的殖民地式建筑又称为Bungalow(凉台殖民地式建筑,即别墅)。


领事官邸壁炉


红毛城领事馆

中式古城墙南门

位于园区入口处的“南门”,是红毛城园区里唯一的中国式建筑,为清初修建红毛城围墙时的同期建物。采用观音山石条堆砌而成,非常坚固,门额上题有“南门”二字。清初建构保护红毛城的四周城墙,如今仅留南门,其余三座城门均于英人管理时期,为进出安全的理由而被拆除予以封闭。


红毛城南门

红毛城古迹园区人员精心设置的纪念品商店可爱标记,很可能是台湾唯一形状的邮筒。在此想像维多利亚女王迷人的一生及其盛世,或许许多人不知,白色婚纱正是起于17世纪,而维多利亚女王1840年结婚时穿白色婚纱,则把这个习俗向世界扩散。在站在此地高处观看淡水河和台湾海峡接触的大海,可以看到八里区的台北港,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享受“心矌神怡,竉弱皆忘。”的境界。◇


红毛城纪念品店

相关新闻
台淡水古迹  红毛城修复后风华再现
淡水古迹园区红毛城及小白宫 十月底开放
红毛城重新修容  淡水古色再现风华
淡水红毛城与小白宫十日重新开园迎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