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地下铁 开到意大利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郑杰忆罗马18日专电)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不仅风靡台湾,也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几米的作品曾经在“2008年意大利波隆那儿童书展”中备受瞩目,如今,他的作品“地下铁”终于开到意大利了。

延续英文书名,“地下铁”的意大利文版名称为“颜色的声音”(La Voce dei Colori)。描绘1名逐渐失去视力的15岁女孩,戴墨镜点着拐杖,在地下铁车站间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当黑暗与孤单来袭,她靠着勇气与决心在城市里探险,这也是她对生命的探索。

负责出版的意大利阿贝雷集团(Gruppo Abele)介绍说,在“颜色的声音”中,细致的图像充满感召力量,简单的文字充满诗意。

关于“颜色的声音”,知名书评家甘迪(Vera Gandi)说,“有了幻想的能力,黑暗不再可怕”。甘迪表示,她很少涉猎童书领域,但是书架上“颜色的声音”亮丽缤纷的封面攫取了她的目光,打开书本后一页接着一页,像个孩子般跟着几米的图画展开一场梦幻的旅程。

甘迪说,几米的画风细致、言语隽永,禁得起细细品尝,这一本书老少咸宜,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为了让意大利读者听见“颜色的声音”,阿贝雷公司特别在北部工业大城杜林(Turin)的地下铁举办了几米作品展览,吸引不少孩童的目光。

“颜色的声音”也入选著名的“海湾安徒生原创童话奖”(H. C. Andersen Fairytale Bay Literary Award)的最后决选。

1967年,塞斯特利勒凡首次举办竞赛以纪念安徒生并推广童话故事。“海湾安徒生原创童话奖”筛选标准严格,大作家凯文诺(Italo Calvino)和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都曾经担任评审。

1833年安徒生曾到访邻近热那亚(Genoa)的滨海城市塞斯特利勒凡(Sestri Levante),对这个海湾城市的美景赞叹不已。

6月7日到10日期间,塞斯特利勒凡将举办“安徒生庆典”,届时也将揭晓谁是本年度“海湾安徒生原创童话奖”的得主。(本文附有照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绘本作家几米作品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等多元形式呈现,第一本几米电子书“走向春天的下午”今天也推出iPad版,几米说,电子书色彩比纸本鲜活,加入音乐旁白让故事更有趣味。
  • 以“几米”品牌经营的周边商品,一年创造10亿台币产值,是近年来最成功、具代表的台湾文创作家。一场病,让几米走进创作。他用绘画面对死神擦肩而过的恐惧,即使无助无望抑郁难挡,他仍以善良的心、温柔的笔,画出生命的光亮。孤寂却温馨,他的绘本疗育着自己,安慰了无数苦闷的心灵,也意外走进一片文创之林。
  • 有时一天完成一张画,有时三天才完成一张,几米说:“我真的觉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要花很多、很多、很多的时间,经历很多、很多、很多的折难。”“好像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所谓简单的事。”不想塑造天才般的形象,几米希望怀有同样梦想的人,能踏实实践。
  • 文化中心、社区大学伴随着人们身心灵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养分,这些积淀已经成为许多台湾中壮年和新一代成长过程中共同的记忆。在这些成长记忆的培养土上,许多人投入了相当的心力去浇灌,使得文化的养分均霑庶民的身上,赖万镇先生是其中朴实又光鲜的一棵常青树。
  • (shown)澳大利亚知名帽界大师瓦尔特劳德.莱纳走上制帽之路并非顺遂,当经历磨难与痛苦后,她领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技艺,是艺术,对莱纳而言,从“帽子”那儿得到的是更多人生的哲理与省思。
  • 素有“台湾NBA大师”称号的曲自立,本月8日下午因感冒感染造成肺积水,病情急转恶化逝世,享年77岁,他生涯最大成就,就是透过活泼生动的文笔,让NBA新闻台湾化。
  • (shown)身为一名女外交官,张小月在外交上有自身的特色,她以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在工作上往往有着特殊的优势,她笑称为“软实力”。通过外交渠道,西方国家对台湾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她很自豪。
  • (shown)眼神中的安静和幽怨,让人又爱又恨,杨盼盼演绎《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是如此经典,后人难以超越。为电视、电影投注半生,她说:“娱乐一定要走正途,要良好发展,不要有不健康的发展,否则影响力很大很坏。娱乐应该以美为主,要做到既美又好,意念要好,构思要好。”
  • (shown)喜爱东方艺术的俄罗斯画家杨安东来到台湾,不会入宝山空手而回。拿起毛笔,汲取东方绘画的精髓,他钟情于国画创作与新技巧的开发。中国画所表现的东方思维与人文情怀,尤其是国画的美学思想与意境的营造,已融进他独特的、既写实又写意的水墨画作中。
  • 【大纪元2月23日报导】(中央社伦敦22日法新电)今天在叙利亚遇害的柯文(Marie Colvin),是英国“星期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知名的战地记者。 她的同仁今天纷纷表示推崇,赞誉她的勇气,并称她发挥了鼓舞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