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中国人深入灵魂的“忽悠”

颜丹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7月29日讯】“忽悠”一词最早见于赵本山二人转之类的低俗小品中。小品的内容大概是赵本山大叔扮演的角色用三寸不烂之舌,愣是把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忽悠成瘸子,其目的就是想把一副枴杖卖给那个人。小品中用哗众取宠的丑态和包袱竭尽所能的告诉所有的人,只有能忽悠的人才能发财致富。于是,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忽悠成风。

其实,“忽悠”无非是一种言语骗术。为了能谋取私利,就可以颠倒是非,夸大其词,蛊惑人心。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有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本事,追名逐利的强烈欲望,更重要的是能狠下心肠,泯灭良心,不能心存仁慈。尽管如此,一些人仍然羡慕他人的三寸不烂之舌,佩服他人的忽悠功夫,甚至把“要做大事就要六亲不认,不能妇人之仁”这样的歪理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座右铭。也许他们捞到一些偏财,赚取一些薄利,但究其一生,不过是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罢了。

然而,忽悠之风仍在蔓延,甚至已经入侵到国人的灵魂深处。无论是远亲近邻,家人朋友,还是不曾相识的普通人,都会无限感慨的谈起“忽悠无处不在”的社会常态,可见,他们所遭受的伤害实在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位外国朋友就曾经见识过中国人的忽悠。两年前,这位外国朋友来中国留学。留学期间,他经一位好友的介绍去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经过面试合格之后,他一直在家里等候公司的消息。可是一连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始终没有被告知正式开始上课的时间和课程安排。突然有一天下午,他接到了公司负责人的电话。那位负责人问他第二天是否有时间上课,而且神乎其神的吹嘘说,这个课程是一个有几十个人报名的班级课,学生都是高级白领,希望我那位朋友明天一定要去上这个课。朋友自然是很高兴,尽管公司告诉他,一个小时的课时费只有几十块钱,但更看重生活经历的他也欣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他提前到了公司。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看见什么学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忙活着什么。一会儿两个小时过去了,除了让他等着,负责人再也没有交代别的,甚至连课程的具体安排和该用什么教材都只字未提。快到中午了,公司负责人突然笑脸相迎的走进来,并对他说:“不好意思,今天那个班级课程因为特殊原因取消了。但是现在有一个贵宾客户刚刚报了名要学英语,所以请你上这个课吧!”修养极好的那位朋友并没有生气,只是觉得莫名惊诧。后来他对我说,他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公司里的人在没有确定班级课程的情况下仍然给他打了这样一个电话。我一时语塞,想来作为一个外国人,也许根本无法理解现在中国的这种忽悠文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应该很了解谈判过程中的忽悠法则。一位中国大陆的生意人曾坦言,如果你想合作成功,你必须让对方公司了解你方公司的实力。你越有实力,合作的可能性才会越大。所以,公司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能让对方相信你是有实力的。他的言外之意是,忽悠是一种必备的营销策略。

也许,在经商中这样的说辞无可厚非,但是实际运用起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此后是否会带来信任危机,这些就不可而知了。合作的基础和关键是诚信。加强沟通和了解在于一个“诚”字,无论公司的实力如何,坦诚相对,不打诳语才能让彼此增加信任。公司的实力是很重要,公司的作风和姿态更重要,一旦让人发现“贵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大忽悠”,那么那些听起来唬人的浮夸之词也只能入耳不入心,所有的期待也将付诸东流。

仁、义、礼、智、信本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一颗千年古树,中华儿女古来有之。然而不知从几何时,这颗大树开始枝叶凋零,丧失了往日的光华和生气。回首过往,恐怕从“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恶毒的种子。此后数十年更是受到至上而下的各种骗术的毒害。歪风邪气助长,本该义不容辞的政府却坐视旁观;民生凋敝之时,官煤仍然在大肆鼓吹各类经济数据的增长;大是大非面前,高层权贵带头掩盖真相,歪曲事实。不忽悠没有政绩,没有谎言不足以愚民,这就是当今政府的价值观。

“忽悠”在中国大地上渗透、蔓延,无外乎得益于有一个集权一身、凌驾于法律之上、践踏道德的楷模和榜样。粉饰太平不可不用“忽悠”,维持表面繁荣仍然需要“忽悠”。中共如此庞大、手握重权的利益集团离不开忽悠;不忽悠,怎么能将亿万百姓的血汗钱据为己有?不忽悠,怎么能堵住悠悠之口,干下转移资产、举家移民之类的瞒天过海的勾当?所以说,忽悠的人才能发财致富啊。这不正好和本山大叔的低俗小品相呼应了吗?绝哉妙哉!

相关新闻
古风悠悠:“慎于隐微,枕善而居”
《女儿父亲》一书  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
美航空业大减班 旅客恐遇机位超卖困境
嘉检:小火车纪录器显示未超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