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韵:《红色钢琴》透视红色荒诞

人气 666

【大纪元2016年11月06日讯】1975年,河北张家口。昏暗的灯下,女孩儿瘦小的身子,裹在蓝色的外衣里。她静静地坐着,沉吟片刻,抬起双手,任手指轻盈地掠过键盘。乐声如水,飘出小屋,溶入荒凉的夜色。音符跳动,迸发暖流,冲散了真实的困境。热爱音乐,有错吗?

五年前,她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她学会了种地、收割、摘果、劈柴。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还有思想学习和自我批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钢琴有罪,音乐家有罪。爸爸、妈妈、四个姐妹分别被下放到不同的地方。可是,她的渴望,如潮水般强烈。奇迹啊,一架钢琴运来了,虽然不少琴弦已断,她居然找到钢丝代替,就这样恢复了练习。当句号点在了荒唐岁月的后面,她带着她的手抄乐谱本,奔向自由的音乐世界。

“她”的故事,名为《红色的钢琴》。这部英语儿童读本由加拿大作家Andre Leblanc创作,以中国钢琴家朱晓玫为角色原型。Leblanc 介绍,朱晓玫曾在法国与他会面,介绍了自己插队和学琴的情况。朱晓玫在苦难中对音乐的热忱激发了作家的兴趣,他决定写出这个故事。根据朱的建议,书中的“她”没有名字。虽然大部分情节与朱晓玫的经历完全重合,《红色的钢琴》仍有一定的虚构性,并非人物自传。

《红色的钢琴》以英语透视中国的文革,独具特色。第一,作品以西方人的视角呈现文革对文化的毁坏和对人性造成的创伤。第二,本书为西方少儿读者而作,既适合儿童的语言理解力和心理认知力,又提供了充实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三,文字表达和绘图艺术完美结合,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诗化的美感和清醒的历史评析深度。因此,成人读者同样可从书中获得共鸣和启悟。

Leblanc受访时说,他曾阅读了大量时代背景材料,尤其对李振盛的摄影画册《红色新闻兵》感兴趣,并向合作的绘图家Barroux推荐该书。2009年,薄薄的读本诞生了。两位专业人士的严肃态度和艺术匠心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红、灰、黑、白,是插图用色。奔放的色块,标示时代的荒唐:深红的天空、血色的大地、腥红的夜幕、鲜红的袖标、语录,斑驳的树影、灰色的农田、乡路、水桶,黑白灰相间的乐谱……自由的线条,生动的还原岁月,苍茫又苍凉,吹起边塞的风。

加拿大人的笔,简练、深刻,捕捉动乱中的人性。

“音乐到底有什么功效呢?它能够抹去五年的流放、虚度的青春、寒冷、饥饿、肮脏和禁闭吗?”
“演奏,因为对音乐的爱。就这么简单!”
“音乐的回声,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一点一滴,音乐把人性带回到她的生命。那是力量。”
“音乐,幸福…自由的提示!”

阅读《红色的钢琴》的感动,引我探寻朱晓玫的故事。这一个“她”出生在上海,三岁学琴,八岁在北京电台里演奏钢琴。经历了文革和上山下乡后,朱晓玫1980年到美国学习,再到巴黎,现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2007年,朱晓玫出版了法语自传《河流和她的秘密》,吸引了西方读者。这一位实力派钢琴家,以演绎巴赫的曲目著名。她谦虚低调,在个人专场演奏会上从不着华服现身。

两年前,朱晓玫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我已经是很幸运的了,那么多不幸的人,但没有人去听他们的故事。我觉得我自己根本没有权利讲我的故事,如果有一天能讲,我会去讲他们的故事,他们当中死的死,残的残,放弃的放弃,而我其实是个幸存者。……这次我到上海演出,我肯定会想到上海音乐界的前辈,像顾圣婴、李翠贞,都是在“文革”刚开始就过世了。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刺杀、被杀、被打死的共有17位老前辈,我也希望把《哥德堡变奏曲》作为一首安魂曲献上去。”

朱晓玫还提到,巴赫音乐中的宁静、平和,实际就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追求。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她的自传没有渲泄过多的伤感。

不过,《红色的钢琴》依然传递一份沉重和悲凉。这本图画故事书,出版又再版,已经陈列在许多学校的图书馆里。它是一个窗口,让许多小读者走近现代史上的一次文化灾难,而这场浩劫,就发生在孕育人类最灿烂文明的故国。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丁凯文:彻底清算文革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
【热点解读】文革的本质是什么?
专访潘晴:“文革”未停 迫害法轮功登峰造极
费良勇:六四和文革一脉相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