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韻:《紅色鋼琴》透視紅色荒誕

人氣 666

【大紀元2016年11月06日訊】1975年,河北張家口。昏暗的燈下,女孩兒瘦小的身子,裹在藍色的外衣里。她靜靜地坐著,沉吟片刻,抬起雙手,任手指輕盈地掠過鍵盤。樂聲如水,飄出小屋,溶入荒涼的夜色。音符跳動,迸發暖流,衝散了真實的困境。熱愛音樂,有錯嗎?

五年前,她加入了上山下鄉的「洪流「,插隊落戶,接受「再教育」。她學會了種地、收割、摘果、劈柴。白天在田間勞動,晚上還有思想學習和自我批評。「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鋼琴有罪,音樂家有罪。爸爸、媽媽、四個姐妹分別被下放到不同的地方。可是,她的渴望,如潮水般強烈。奇蹟啊,一架鋼琴運來了,雖然不少琴弦已斷,她居然找到鋼絲代替,就這樣恢復了練習。當句號點在了荒唐歲月的後面,她帶著她的手抄樂譜本,奔向自由的音樂世界。

「她」的故事,名為《紅色的鋼琴》。這部英語兒童讀本由加拿大作家Andre Leblanc創作,以中國鋼琴家朱曉玫為角色原型。Leblanc 介紹,朱曉玫曾在法國與他會面,介紹了自己插隊和學琴的情況。朱曉玫在苦難中對音樂的熱忱激發了作家的興趣,他決定寫出這個故事。根據朱的建議,書中的「她」沒有名字。雖然大部分情節與朱曉玫的經歷完全重合,《紅色的鋼琴》仍有一定的虛構性,並非人物自傳。

《紅色的鋼琴》以英語透視中國的文革,獨具特色。第一,作品以西方人的視角呈現文革對文化的毀壞和對人性造成的創傷。第二,本書為西方少兒讀者而作,既適合兒童的語言理解力和心理認知力,又提供了充實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第三,文字表達和繪圖藝術完美結合,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情感、詩化的美感和清醒的歷史評析深度。因此,成人讀者同樣可從書中獲得共鳴和啟悟。

Leblanc受訪時說,他曾閱讀了大量時代背景材料,尤其對李振盛的攝影畫冊《紅色新聞兵》感興趣,並向合作的繪圖家Barroux推薦該書。2009年,薄薄的讀本誕生了。兩位專業人士的嚴肅態度和藝術匠心獲得了讀者的好評。

紅、灰、黑、白,是插圖用色。奔放的色塊,標示時代的荒唐:深紅的天空、血色的大地、腥紅的夜幕、鮮紅的袖標、語錄,斑駁的樹影、灰色的農田、鄉路、水桶,黑白灰相間的樂譜……自由的線條,生動的還原歲月,蒼茫又蒼涼,吹起邊塞的風。

加拿大人的筆,簡練、深刻,捕捉動亂中的人性。

「音樂到底有什麼功效呢?它能夠抹去五年的流放、虛度的青春、寒冷、飢餓、骯髒和禁閉嗎?」
「演奏,因為對音樂的愛。就這麼簡單!」
「音樂的回聲,激盪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一點一滴,音樂把人性帶回到她的生命。那是力量。」
「音樂,幸福…自由的提示!」

閱讀《紅色的鋼琴》的感動,引我探尋朱曉玫的故事。這一個「她」出生在上海,三歲學琴,八歲在北京電台里演奏鋼琴。經歷了文革和上山下鄉後,朱曉玫1980年到美國學習,再到巴黎,現任教於巴黎高等音樂學院。2007年,朱曉玫出版了法語自傳《河流和她的秘密》,吸引了西方讀者。這一位實力派鋼琴家,以演繹巴赫的曲目著名。她謙虛低調,在個人專場演奏會上從不著華服現身。

兩年前,朱曉玫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我們這一代人里,我已經是很幸運的了,那麼多不幸的人,但沒有人去聽他們的故事。我覺得我自己根本沒有權利講我的故事,如果有一天能講,我會去講他們的故事,他們當中死的死,殘的殘,放棄的放棄,而我其實是個倖存者。……這次我到上海演出,我肯定會想到上海音樂界的前輩,像顧聖嬰、李翠貞,都是在「文革」剛開始就過世了。當時上海音樂學院刺殺、被殺、被打死的共有17位老前輩,我也希望把《哥德堡變奏曲》作為一首安魂曲獻上去。」

朱曉玫還提到,巴赫音樂中的寧靜、平和,實際就是中國文化最高的追求。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她的自傳沒有渲泄過多的傷感。

不過,《紅色的鋼琴》依然傳遞一份沉重和悲涼。這本圖畫故事書,出版又再版,已經陳列在許多學校的圖書館裡。它是一個窗口,讓許多小讀者走近現代史上的一次文化災難,而這場浩劫,就發生在孕育人類最燦爛文明的故國。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丁凱文:徹底清算文革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
【熱點解讀】文革的本質是什么?
專訪潘晴:「文革」未停 迫害法輪功登峰造極
費良勇:六四和文革一脈相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