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组图:台湾“好好吃”! 多元文化造就美食天堂

“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以逼真的袖珍模型,展出台湾传统“柑仔店”、“市场肉贩”、“台式热炒店”,逼真又令人怀念。(李怡欣/大纪元)

人气: 5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7年03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怡欣台湾高雄报导)台湾是美食天堂,拥有中菜宴席、台式办桌、夜市文化、各地特色美食、传统小吃,还有原住民、客家、眷村及新移民等多元文化的家乡味,调味出丰富台湾饮食文化。这座小岛从北到南不过394公里,美食却琳琅满目,让游客一路从台湾头吃到台湾尾,基隆鼎边锉、新竹贡丸、彰化肉圆、台南担仔面、万峦猪脚、宜兰鸭赏等在地美食不计其数。

根据观光局调查,近年旅客来台观光前三大原因依序为“风光景色”、“菜肴”与“购物”,其中“美食”更是吸引日本人来台观光主因;80%国际观光客去过“夜市”,旅客到访率超越“台北101”与“故宫”。

从时间脉络探询台湾饮食文化,早在16世纪,原住民都就地取材,食芋薯、野菜或捕捞、狩猎维生,如今原住民风味餐仍多保有简单火烤、水煮与盐晒料理;大航海时期,荷兰人引入大量经济作物,如稻米、荷兰豆(碗豆)、番茄、荔枝、芒果等作物,奠定美食王国丰富食材基础;明清时代“唐山过台湾”,汉人移民带来闽粤、客家菜,并演变出米食衍生的碗粿、米粉、米苔目、米糕等常见小点。

后来50年的日本殖民,带入西餐与日式点心,大受欢迎的街头小点“车轮饼”是日式和菓子“今川烧”衍生出的人气点心,当时日式烹饪、海鲜酒楼盛行,至今台湾街头常见百元热炒店、海产店便是受日本影响。

随国民政府来台,中国各省菜系“川味馆”、“江浙菜”、“山东小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军队思乡情怀发展出“眷村美食”,如牛肉面、水饺、酸菜锅等;近20年来,新移民配偶的南洋家乡味,泰国菜、越南菜都掳掠了台湾人味蕾,多元饮食文化在台湾融合改良、发扬光大。

一场关于“吃”的食物旅行

位于台南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目前正展出“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展期至9月3日,展场规划“就地取材”、“大社会小市场”、“阿嬷灶脚”、 “食全大补”、“南岛语族饮食”、“食器演绎”到“永续环境饮食”等七大饮食主题,带领来宾穿梭时空,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观点,展现闽南、客家、眷村与原住民饮食风俗习惯。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目前正展出“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展期至9月3日,规划七大饮食主题。(李怡欣/大纪元)

一走入“好好吃”展场,整面粉红色背墙映入眼帘,台史博展示组研究助理、活动策展人张瀛之说,因为“吃”带给人满足感,就像恋爱时周遭充满粉红泡泡,所以粉红色串联“吃”与“幸福感”,这也象征“吃饱”还不够,展览取名“好好吃”有三层意思:(字取其音调)“好郝吃”、“好号吃”、“好蒿吃”,中文字意义广博,如同东方饮食博大多元。

“您是否曾思考过食物从哪来?”第一单元“就地取材”告诉大家要吃当地、时令盛产食材,从“史前遗址的垃圾坑”看到原始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厨余兽骨居多。张瀛之表示,特展除了呈现历史文物,也希望具有教育意涵,推广就地取材、不食不时的观念,24节气中“立春”吃枣、“榖雨”土芒果收成、 “立夏”白带鱼、“冬至”乌鱼盛产,节气到、物产丰,吃得合时令才会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类不可为了“吃”而大量掠夺,必须与大自然维持平衡。

特展具教育意涵,推广就地取材、不食不时观念,24节气中“惊蛰”宜吃草莓、石蚵。(李怡欣/大纪元)

“想了解地方生活,不妨到当地菜市场逛逛”。第二展区就像走进台湾传统市场,空气中仿佛飘散着眷村馒头、客家酱菜气味,鱼贩、菜贩叫卖声鼎沸,怀旧豆花摊、卖冬瓜茶的铁马,让50年代复刻鲜明,逛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情问候,交换食物也交换街坊耳语;此外,还有怀念的“阿嬷灶脚”老式菜橱、竹蒸笼、砖灶等印记,除夕夜,阿嬷在灶脚忙进忙出,张罗丰盛佳肴,等待家人回乡围炉,这一幕是游子心中真正的好味道。◇

责任编辑:杜文卿

满桌丰盛菜肴,让人食指大动,这些都是用自然玉石拼出的拟真食物。(李怡欣/大纪元)
“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吸引外国游客参观并对展示的台湾美食充满好奇。(李怡欣/大纪元)
“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展出国际出名的“台湾夜市”,以互动画面,让小朋友也可点选各地夜市,认识美食。(李怡欣/大纪元)
“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把台湾传统市场搬到展场中,各种鱼贩、菜贩叫卖声鼎沸,呈现在地真实生活缩影。(李怡欣/大纪元)
“好好吃台湾饮食文化特展”中,怀念的“阿嬷灶脚”展出老式菜橱、竹蒸笼、砖灶等搜藏,让人穿梭时空回到50年代。(李怡欣/大纪元)
50年代小贩骑铁马载着冬瓜茶桶,穿梭大街小巷叫卖。台湾历史博物馆搜藏品。(李怡欣/大纪元)
50年代传统豆花担子,一头吊着碗具柜、一头挑着软绵甜蜜的豆花,走到哪卖到哪。台湾历史博物馆搜藏。(李怡欣/大纪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