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孤儿之母” 抚养上千名遭遗弃孩子

font print 人气: 58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7年05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陈俊村编译报导)一般人抚养几个孩子就已经够辛苦了,而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却有一名女子开了4家孤儿院,在过去40年来抚养超过1,400名遭弃养的孩子。她不仅提供食宿给这些孩子,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家庭的爱。这位名叫萨卡尔(Sindhutai Sapkal)的善心女子以其卓越贡献赢得超过750个奖项,以及“孤儿之母”(Mother of Orphans)的称号。

现年68岁的萨卡尔在自己的故乡浦那(Prune)经营4家孤儿院,两家专收男生,另两家专收女生。而协助她处理各种事务的人包括她的亲生女儿,还有一些最年长的养子和养女,其中有些已经是律师、医生或教授。

萨卡尔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苦,所以才会想抚养这么多孤儿。她出生在一个贫穷人家,9岁时被迫辍学,10岁时就嫁给一个20岁的男人。10年后,当她怀胎9个月时,她被丈夫赶出家门,而她的亲友都拒绝收留她,她只好在牛棚生下她的女儿。

为了维持自己与女儿的生存,萨卡尔在火车站行乞和唱歌,以求有食物可吃。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所以她结识了很多被父母弃养、像她一样在挣扎中求生的年轻人。她说,她都尽可能地与他们分享食物,并照顾他们。

由于生活艰辛,萨卡尔一度想带着女儿寻短。当时她遇到一名乞丐向她要水喝,便决定在死前做最后一件好事。在得知对方在发烧之后,她便提供水和食物给他。他后来看着她,双手合十向她致谢。这让她意识到,她应该学习为他人而活。

萨卡尔此后便开始以她乞讨而来的食物照顾无家可归或没人要的孩子,她也到处演讲,要求人们捐款给她,协助她照顾孤儿。

在过去40年来,萨卡尔陆续开设4家孤儿院来抚养孤儿。她经常到各地演讲并募款,以作为经营孤儿院的资金来源。在她抚养过的上千名孤儿中,很多人现在已经有所成就,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以萨卡尔的一名26岁养子为例。萨卡尔在火车站捡到他,当时他还是个婴儿。在萨卡尔的帮助之下,他取得法律学位,而且最近刚结婚。他认为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全都是萨卡尔所赐予的。如果没有她,他什么也没有。

他说,萨卡尔也以同样的爱和关怀对待上千个像他一样的人,他并非唯一一个。有这么多在火车站、垃圾桶被发现,或被野狗拖着走的婴儿,受到萨卡尔的照顾,而且在这个大家庭中获得真正的爱。

萨卡尔这位“孤儿之母”以如此的善行,获得超过750个奖项、3名印度总统的褒奖,还有不少国际媒体的报导。

但讽刺的是,印度政府并未支持萨卡尔的志业,反而认定她的孤儿院非法,甚至要求她将现有的孤儿交给公立的孤儿院抚养。但他们只字未提的是,萨卡尔自2011年起就致力于向政府注册其孤儿院,但始终不被认可。

尽管有这些问题,萨卡尔仍持续收养并照顾孤儿。她说:“我是那些无依无靠者的母亲。我收容他们,照顾他们,并以正确的方式抚养他们,这就是我的幸福所在。”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大陆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约有58万名“事实孤儿”,他们和孤儿一样面临父母抚养缺失以及生存难和上学难等问题,但却得不到任何国家救助。有民权律师表示,中共的体制不公道,把中国人应当享有的很多基本权利都剥夺了,所以才产生“事实孤儿”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身着军绿色T恤,披着不同国家的国旗,一群“骑向自由”的青少年热情洋溢地出现在埃文斯顿的独立日游行上。一路走来,他们向每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为什么要骑车3千英里横跨美国,来完成一个共同的使命--营救中国大陆的法轮功遗孤。
  • 紧急单位表示,海岸城市德班(Durban)一间孤儿院拂晓前发生大火,造成8人死亡,大多是孩童。
  • 由世台联合基金会所主办的“台湾爱飞扬——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暨北美慈善巡演”,7月于北美13个城市展开,将于8月20日(周六)下午2点,在纽约皇后大学Colden Auditorium隆重登场,该场演出由台湾商会主办,多个社区团体机构协办。
  • 中国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弟”孤儿,在美国家庭领养姐姐后被迫分开,11个月后在美国德州欢喜重逢,而且还是邻居。
  • 观赏这部电影有种倒吃甘蔗的感觉,前面三分之一完全是在铺陈,节奏也略为缓慢,但当男主角杰克来到孤儿院后,剧情就急转直下,精彩段落接连不断地展开,让人大呼过瘾。
  • 由于全球许多孤儿院往往沦为儿童人口贩卖与性侵害中心,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J.K. Rowling)创立的慈善机构Lumos今天表示,英美欧洲联盟等赞助应减少对这些机构的援助。
  • 侨居法国的台湾人对台、法两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在全球经济与政治局势紧张的境况下,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打算?为此,笔者采访了三位生活在法国的台湾年轻人,他们分享了在异乡生活、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置身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断吸收法国文化与精神价值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对台湾的热爱。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法国和台湾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样。”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因民族思想与传统习惯的不同,而有着其差异。
评论